神農本草精英會欲成立“神農本草精英會中醫藥傳承群”,邀請中醫藥名老專家為群內人員免費傳授中醫、中藥知識。招募40歲以下有一定寫作能力的中醫或中藥專業年輕英才。要求熱愛中醫藥,勵志中醫藥傳承事業,每年可以獨立完成1~2篇中醫藥相關文章寫作。欲入群者請將本人簡歷及所寫文章投送至郵箱:1323551455@qq.com
熱烈歡迎博學多才或在中醫藥某一領域有一定建樹的富有奉獻精神的中醫藥專家加入,在群內開展經典及中醫藥相關知識授課和交流。傳承中醫藥事業、傳播中醫藥文化,幫助年輕學員提升中醫藥素養。
郵箱zhongyaochch@163.com
作者 林世和 2014級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
單位 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肉蓯蓉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或管花肉蓯蓉Cistanche tubulosa (Schenk) Wight的干燥帶鱗葉的肉質莖。春季苗剛出土時或秋季凍土之前采挖,除去莖尖。切段,曬干。
肉蓯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的功效。其后歷代本草均有記載,《本草匯言》曾有“肉蓯蓉,養命門,滋腎氣,補精血之藥也。男子丹元虛冷而陽道久沉,婦人沖任失調而陰氣不治,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的記載。補陽而不燥,滋陰而不膩。因其補腎壯陽的奇特功效,又有人稱其為“植物偉哥”;其抗衰老、延年益壽僅次于人參,居第二位,又生長在沙漠里,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吳階平題詞:“大漠絕品,中華奇藥”。
肉蓯蓉采用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的栽培方法,具體分為兩種情況:
(1)利用天然梭梭林或人工梭梭林進行仿野生栽培
選擇生長2~3年,長勢旺盛的梭梭,在離主莖40~80 cm的位置挖穴至露出梭梭根系,在穴底部適量放置一層粘土或腐熟牛羊糞,然后在其上覆一層沙土,將種子均勻地撒到上面,覆沙土至穴的1/2處,澆水,待水完全滲透后覆沙踩實,同時做好標記。沙漠地區風沙大,要及時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苗床要保持濕潤,人工拔除其他植物。接種后的梭梭林,要設置封閉的網圍欄進行保護,防止生畜破壞;除經常巡護,防止外來人員亂挖濫采外盡量減少人為干預,實行仿野生栽培。在肉蓯蓉生長期,植株下70cm處有濕沙就不必澆水。在特殊極干旱年份只需在干旱時澆水1~2次;原則上不予施肥,可以結合肉蓯蓉的采挖少量施以農家肥。
(2)結合采挖,牧民在自家草場上進行肉蓯蓉野生撫育: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牧民草場上有大面積已寄生肉蓯蓉的天然梭梭林中,具體做法:牧民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或白露前后伴隨采挖肉蓯蓉時進行。當牧民發現已出土的肉蓯蓉時,在其外側刨開沙子至肉蓯蓉基部,將大小合適采挖的肉蓯蓉從梭梭根部摘離后,將梭梭根部表皮擦破,撒上肉蓯蓉種子,然后將沙子重新埋好,踩實即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澆水或施入適量農家肥,此外不再進行其他人為干預。
梭梭--肉蓯蓉寄主
紅柳(多枝檉柳)--管花肉蓯蓉寄主
剛挖出的新鮮肉蓯蓉
(新疆李玲老師提供)
2.1性狀鑒別
2.1.1肉蓯蓉
肉蓯蓉藥材:呈扁圓柱形,稍彎曲,一般長3~15cm,直徑2~8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葉,通常鱗葉先端已斷。體重,質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微,味甜、微苦。
肉蓯蓉藥材
肉蓯蓉切片
2.1.2管花肉蓯蓉
管花肉蓯蓉藥材:呈紡錘形、扁紡錘形或扁柱形,一般長5~25cm,直徑2.5~9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具稀疏的鱗葉痕,質堅硬,斷面顆粒狀,灰棕色至灰褐色,散生點狀維管束。
管花肉蓯蓉藥材
管花肉蓯蓉飲片
肉蓯蓉斷面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管花肉蓯蓉斷面灰褐色或灰棕色,黃白色點狀維管束散生于整個斷面。
2.1.3鹽生肉蓯蓉
鹽生肉蓯蓉:斷面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韌皮部有纖維且外部的維管束鞘無尾狀延伸。
鹽生肉蓯蓉切片
2.1.4草蓯蓉
草蓯蓉:莖單一,挺直,長15~35cm,直徑0.5~1cm,暗黃褐色或褐色,有縱棱溝紋和白色短絨毛。質硬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中間有一不規則的棕色環紋。無臭,味淡。
草蓯蓉
2.1.5沙蓯蓉
沙蓯蓉: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15~70cm,直徑0.6~1.3cm。表面密生鱗葉, 鱗葉窄短,每環鱗葉4 ~6 片,有明顯光澤。斷面維管束呈星狀圓環,中柱維管束排列成淺波狀。
沙蓯蓉切片(河北省安國市韓士凱老師提供)
2.2肉蓯蓉類植物組織構造檢索表
(1)莖橫斷面管束散生不呈環狀排列…………管花肉蓯蓉
(1)莖橫斷面管束呈環狀排列
(2)維管束排列呈斷續的環紋………………草蓯蓉
(2)維管束排列呈連續的環狀
(3)維管束排列呈星狀圓環狀………………沙蓯蓉
(3)維管束排列呈波狀
(4)韌皮部有纖維且外部的維管束鞘無尾狀延伸…鹽生肉蓯蓉
(4)韌皮部無纖維且外部的維管束鞘有尾狀延伸……肉蓯蓉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2201)項下的冷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肉蓯蓉不得少于35.0%,管花肉蓯蓉不得少于25.0%。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肉蓯蓉含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總量不得少于0.30%;管花肉蓯蓉含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總量不得少于1.5%。
肉蓯蓉屬植物全世界約22種,分布于北半球溫暖的沙漠、荒漠等干燥地帶。目前學者普遍認為我國可作藥材來源的肉蓯蓉屬植物有4種,草蓯蓉屬1種,分別為:
肉蓯蓉
Cistanche deserticolaY.C.Ma
(主產于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和青海)
鹽生肉蓯蓉
Cistanche salsa(C. A. Mey.)G.Beck
(主產于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新疆和青海)
管花肉蓯蓉
Cistanche tubulosa(Schenk) Wight
(主產于新疆)
沙蓯蓉
Cistanche sinensis G. Beck
(主產于內蒙古、寧夏、甘肅)
草蓯蓉
Boschniakia rossica(Cham.et Schlecht.) Fedtsch.
(主產于東北、內蒙古)
歷代本草記載肉蓯蓉原植物是肉蓯蓉和鹽生肉蓯蓉,且認為前者質量較佳。
鹽生肉蓯蓉為1963年版中國藥典的收載種,同時也被內蒙古中藥材標準·1988年版、寧夏中藥材標準·1993 年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藥品標準·1987年版、水飛薊等二十二種甘肅省中藥材質量標準(試行)·甘衛藥字(92)第417號、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 年版等多個地方標準所收載。
肉蓯蓉自從1977 年開始為歷版《中國藥典》的收載種,同時也被2 個地方標準( 內蒙古蒙藥材標準·1986 年版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藥品標準·第二冊·1980 年版) 所收載。
管花肉蓯蓉從2005 年開始被列入《中國藥典》,與肉蓯蓉一起均作為肉蓯蓉藥材使用,同時也收錄入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藥品標準·1987年版。沙蓯蓉未被任何標準所收錄,其數量稀少,植株小,產量低,僅在寧夏和甘肅民間入藥。沙蓯蓉、草蓯蓉等目前尚未收入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但在不同地區民間也作肉蓯蓉使用。
肉蓯蓉的炮制品主要有肉蓯蓉片和酒肉蓯蓉。
肉蓯蓉片: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肉蓯蓉片呈不規則形的厚片。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見肉質鱗葉。切面有淡棕色或棕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微,味甜、微苦。
管花肉蓯蓉片:切面散生點狀維管束。
酒蓯蓉:取凈肉蓯蓉片,照酒燉或酒蒸法(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0213)燉或蒸至酒吸盡。酒蓯蓉形如肉蓯蓉片。表面黑棕色,切面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質柔潤。略有酒香氣,味甜,微苦。酒管花蓯蓉切面散生點狀維管束。
黃酒潤透
酒蒸肉蓯蓉飲片
甘、咸,溫。歸腎、大腸經。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一般生用潤腸通便效果好,酒蒸后補腎壯陽效果好。
蒙醫功能清“協日”,消食,壯身。主治“協日”引起的頭痛,消化不良,泛酸燒心,胃腹脹痛,腰膝酸軟,腎虛陽痿,遺精早泄,白帶增多。通過內蒙基地的游學學習和當地老師講解,了解到肉蓯蓉在中醫和蒙醫的臨床應用有所不同:都用于補腎壯陽,而蒙醫還主要用于消食、胃腹脹痛等。
總結
1.肉蓯蓉歷史上多野生,現在多仿野生栽培。
2.本草記載多以肉蓯蓉和鹽生肉蓯蓉為正品,目前中國藥典以肉蓯蓉和管花肉蓯蓉為正品。
3.管花肉蓯蓉質堅硬,斷面顆粒狀,散生點狀維管束;肉蓯蓉和鹽生肉蓯蓉維管束都成環狀排列,肉蓯蓉韌皮部無纖維且外部的維管束鞘有尾狀延伸,鹽生肉蓯蓉韌皮部有纖維且外部的維管束鞘無尾狀延伸;此外,肉蓯蓉質地較軟,而管花肉蓯蓉和鹽生肉蓯蓉質地較硬。
4.肉蓯蓉炮制一般有切片和酒蒸;生用潤腸通便效果好,酒蒸補腎壯陽效果好。此外,蒙醫中還具有清“協日”,消食的功效。
注:部分圖片來源于內蒙古培訓基地課件和中國植物圖庫以及網絡,其他來源于本人實踐。
本團隊專家可給予中藥鑒定、中藥制劑、中藥炮制、中藥種植、臨床藥學等中藥相關領域的全方位指導,業務合作請聯絡微信:TXBENCAO。
神農本草精英會 發端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開展的“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吳厚新先生為總編,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祝之友、中華中醫藥學會炮制分會主任委員賈天柱、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特邀教授張繼、濟南中藥行業協會秘書長宋希貴為特邀編審。
神農本草精英會是全國中藥人之家。這里,匯聚全國中藥行業各領域的碩才俊彥,致力于傳承中藥特色技術,傳播中藥專業知識,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分享全國優秀中醫藥專業人士文章,搭建全國中藥人共同圓夢的舞臺。
本期主審:段吉平
本期編審:周 昕
版面編輯:鄒菊英
本期主編:吳 鏑
第28期 總第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