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談到了北漂、滬漂、深漂。
朋友說:
為什么像北上廣深那些大城市有那么多大齡未婚青年?
為什么大家都稱呼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為北漂、滬漂、深漂,“漂”給人的感覺是他們混得不好嗎?
我思索了一會,向朋友解釋道:
他們那些人在年輕時候,估計才20歲左右,就去大城市打拼,一心都想搞事業,而且他們工資也不差,一萬多吧,但是他們租住在2000-5000左右的房租,一個月下來也可以存款好幾千。閑余時間,他們吃喝玩樂,享受生活,自我提升,雖然沒有結婚生子,但少了世俗的攀比與煩惱,也不用被各種家庭瑣事纏繞。
一年到頭,他們幾乎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在家也只是待上幾天就又回大城市。說實話,他們感覺大城市更有歸屬感,因為在那里可以實現價值,能賺錢,但在老家鄉鎮或者小縣城,他們總是被人嫌棄,因為他們都老大不小的年齡,還沒有結婚生子,也沒見他們買車買房。
于是乎,在世俗人的眼中,他們按照世俗的標準,認為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大齡未婚青年就像要飯的,肯定混得不好。
朋友接話道:是啊,我二嫂說她侄女在北京好多年了,到現在都沒有結婚,聽說最近還失業了,飯都吃不起。都說大城市好,我感覺有什么好的?(估計朋友二嫂一輩子都沒有去過北京,一輩子待在小城市)。
我繼續說:其實,年輕人為什么寧愿漂泊,也喜歡待在大城市,因為大城市人可以打開年輕人的眼界,工作生活都很便利,連吃喝玩樂都不一樣。
比如說,在北京,你可以隨時去故宮,冬天去什剎海騎冰車,沒事就去頤和園、園博園散心,想學習就去北大、清華等名校逛逛;
在北京,你可以去資源豐富的國家圖書館,參加高級別的各種展覽,吃到各種美食,更早發現各行各業的商機,以及出行都是地鐵,生活非常便利等等。
我現在不得已生活在一個四線小城市,但是我每年都會去一線城市旅游生活一段時間;如果可以,我恨不得現在就去大城市生活、發展,因為我知道“人往高處走”的不變真理,大城市的各方面資源太豐富了,大城市的生活太便利了。
年輕人,未來大有可為;夢想有多大,舞臺就需要有多大。
我想,這就是大城市有那么多打拼的年輕人的最主要原因,
即便是他們當北漂、滬漂、深漂,即便是他們大齡未婚。
一方面,他們早就把大城市當成自己家了;
另一方面,他們必然是心中還有夢。
我在想:為什么小城市的人,總是喜歡用不友好的心思揣摩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大齡未婚青年?
我自己生活在小城市,每次去大城市,感覺自己猶如井底之蛙。
一群井底之蛙,肯定只會覺得那個困了自己一輩子的水井很舒適、很愜意;
其次,你即便是向井底之蛙講述外面世界如何精彩,他們也心動了,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他們膽小,顧慮多,也知道自己能力不行,無法在大城市立足,于是他們只能從言語上打擊諷刺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給他們起綽號——北漂、滬漂、深漂。
如此一來,他們也好為自己安逸于小城市,無需再找任何理由。
這種邏輯看似自圓其說,實則是充滿傲慢與偏見,特別是這種話從一個毫無斗志的40、50歲中年人口中說出來的。
畢竟,人年齡越大越頑固,他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不斷說服自己、說服他人,不斷加深固有認知和思想,繼而不斷鞏固自己所處的階級和地位。
按照世俗的標準,一個人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有事業、有錢,這就是人生成功。
因此我們會發現,越是小城市的人越愛攀比,比房子、比老婆、比孩子、比車子、比穿著、比抽煙喝酒、比吃喝玩樂。
對于小城市的人來說,如果你說你在大城市過得好,那么你最起碼要在大城市買房,然后逢年過節把車開回來;
再不濟,你也要在父老鄉親面前給人一種大老板的感覺,戴個大金鏈子,抽中華煙、喝茅臺酒,穿一身名牌。
對于他們來說,如果你說你混得好,就必須拿出來給人看,而且必須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不能來虛的。
至于你的精神世界,認知層面,專業技能,社交圈子,價值觀,人生觀,他們全部管。
你若和他們談人生理想、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甚至是談知識、收獲,他們完全聽不懂,也不想聽。
就如某位牛人所說:
你千萬不要和你的親戚、朋友、同學,談歷史、談時政,
因為這樣的話一定會讓你眾叛親離,
會讓你孤獨得要死,
會讓你在你的環境中沒法生存,
你有了觀點,就有了敵人。
你懂的越多,懂你的人就越少。
所以千萬不要與人爭論,他們永遠不可能理解你,
他們會認為你傻,
但你能理解他們,
其實你很可憐他們,
但是他們認為你很可憐,
而且他們還認為你可惡至極。
其實,他們早就被同質化了,只知道隨波逐流;
他們會用自己的人生成功標準來衡量你;
你若是不符合,你就是失敗者,就是他們鄙視的對象。
某一天,我突然醒悟,原來同一個地球上,同一個國家,只是在不同地方,真的可以生活著兩種人;而且這兩種人不是以身份、地位來劃分,而是以思想、眼界和認知的層面來劃分。
就如一段話所說: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在于貧富,而在于認知層次的不同。認知層面越低的人,越加的固執,他們限于認知漏斗的底部,是聽不到、聽不懂認知層次高的人在說什么,也看不到上層的風景。所以說,在這個時代里面,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也是認知層次的競爭。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和生活中在小城市里的人,無形中在思維、認知、資源方面的差距會越拉越大,這是必然的。
其實,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有按照自己能力和喜好去活著的權利,
我們沒有必要評論和諷刺他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多點包容,和而不同。
而這才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更是國民的一種素質和善良。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即便是大齡未婚青年,他們依然是過得很好,因為他們心中有夢想追逐,因為他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在度過一生。
畢竟,人生苦短,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真正能夠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而那些動不動就說親戚朋友家的年輕人,說他們在大城市打拼、混的不行的人,他們只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提升自己在小城市的優越感,非常愚昧無知,甚至是歹毒。因為他們內心的苦悶、懦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文章作者:琢磨君(讀過大學,當過兵,互聯網創業多年,現在是一家公司老板,每天分享自己不斷認知突圍與覺醒的心得和經驗,若有需要,可以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