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人屬于一種高級動物,所以人性當中有很多地方與動物性相似。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我們讀懂了動物的屬性,也就可以讀懂很多關于人性的規律。
比如說,烏鴉反哺,羊羔跪乳,而人也懂得孝順、感恩父母。把幾只螃蟹裝在竹簍中,沒有一只能爬出來了,因為它們之間相互扯后腿;而人類也是如此,由于嫉妒心理做怪,見不得身邊人好。杜鵑鳥的鳩占鵲巢,與人類的忘恩天性也是高度相似的。
莊子在《人世間》中通過對虎和馬的描述,生動而形象地說明了人性的特征。國學大師南懷瑾更是在《莊子南華》中說道:人性里頭有獸性,獸里頭也有人性。所以說,當我們讀懂了虎性、馬性,也就基本上讀懂了人性。
莊子說:養虎之人,從不敢用活物去喂養老虎,而是用死的動物去喂老虎,因為擔心撲殺活物會激起老虎兇殘的怒氣;也從不敢用整個的動物去喂養老虎,而是用碎塊肉去喂老虎,因為擔心撕裂動物會誘發老虎兇殘的怒氣。
養虎之人,知道老虎饑飽的時刻,然后順應滿足老虎;通曉老虎暴戾兇殘的秉性,然后盡量疏導。
老虎雖不同于人類,卻順從喂養它的人,這是因為順應了它的天性。而那些被老虎咬死的人,是因為違背了老虎的天性。
人性如虎性,我們常說對人要“順著毛摸”,不可“逆著毛摸”,就是這個道理。老虎的脾氣很壞,人類一旦發起了嗔恨之心,也是很可怕的,也是要“吃人”的。
為什么很多佛像,多半不似人樣,而像動物的樣子?比如說,密宗的佛像,有時候是人的身體,野獸的腦袋,或者臉,又有爪子。南懷瑾的解釋就是:人性里頭就有獸性,獸性里頭就有人性,究竟是人性善良,還是獸性善良,不可知。
每個人的骨子里面都存在著獸性的一面,就看外界刺激的條件是非成熟:順著自己就開心,逆著自己就發怒,這一點和老虎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我們會發現,古代的帝王大都喜歡討好恭維自己的臣子,而討厭那些跟自己唱反調、提建議的臣子,正可謂是“伴君如伴虎”。
人與人之間關系也是如此: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當利益一致的時候,敵人可以變成朋友;當利益沖突的時候,好朋友之間也會反目成仇。
實際上,一切關系都是利益關系,你傷害了誰的利益就是誰的敵人;你符合了誰的利益,就是誰的朋友。
如果我們讀懂了“虎性”,再結合人性,就會明白真正的處世之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如果對方像個天真的孩子一樣,你也姑且跟他一樣像個無知無識的孩子;如果對你同你不分界線,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線。如果對方跟你無拘無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一樣無拘無束。慢慢地,你將他的思想疏通,引入正軌,便可進一步達到沒有過錯的地步。而這才是真正聰明的處世之道!
莊子說:愛馬的人,以精細的竹筐裝馬糞,用珍貴的蛤殼接馬尿。剛巧一只牛虻叮在馬屁股上,愛馬之人出于愛惜,便隨手拍擊,沒想到馬兒受到了驚嚇,咬斷勒口、掙斷轡頭、弄壞胸絡,一腳把馬主人給踢踢死了。養馬人,本意是愛馬,沒想到弄巧成拙,好心沒有好報,真是不夠謹慎啊!
養馬人,比愛自己的愛人還愛馬,但是最后卻被自己的馬傷害了。到底是因為馬本性不懂得感恩,還是因為馬主人對馬太好呢?其實,兩者都有,馬的本性也是屬于人的本性。
俗話說:斗米恩,擔米仇;小恩養個貴人,大恩養個仇人,你對他人太好,他人就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絲毫不懂得感恩。將來某一天,一旦你沒有滿足他人的要求,他人就會馬上翻臉不認人,對你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而把你之前所有的好統統忘記。
人與人相處,切忌對人太好,因為大恩如大仇,物極必反,禍患都是從恩寵中得來的。父母若是對孩子過分溺愛,最后往往會養出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情侶之間,一方對另一方過分好,也會愛之深恨之切,等等。
如果我們讀懂了馬性,也會更好地了解人性:與任何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對任何人過分好,繼而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不縱容他人的惡,也保護好自身。
夫婦之間,父子之間,兄弟朋友之間,人與人之間,真的很難相處。人跟馬跟老虎,其實沒有什么兩樣,因為“人性里頭就有獸性,獸性里頭就有人性”:當老虎、馬溫順的時候,充滿著人性的善;當人變壞的時候,充滿著獸性的惡。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起了意念,而矛盾和愛恨也就生出了,就如莊子所說:“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真正聰明的人,懂得揣摩人心與人性,喜歡揣摩他人的心思,因此總能夠趨利避害。當我們讀懂了莊子筆下所說的虎性、馬性,也就讀懂了人性。朋友們,您覺得呢?
關注“國學新導航”,用國學開啟屬于你的人生新導航!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