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自知者明。
可見,一個人能夠正確認知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聰明與智慧。
蘇格拉底等古希臘哲學家也喜歡用“認識你自己”這句話來規勸世人。
為什么?因為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知自己。
我們不要以為事情都是自己經歷的,所以就是最了解自己。
其實很多人是被各種外在的價值觀支配,被外界裹挾著前進,一輩子都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內心想要什么,也不是真正了解自己。
人生下半場,我們最大的敵人只剩下自己,而戰勝自己的前提是要首先認知自己。
人,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才能活得通透,活出自我,真正實現人生覺悟!
首先,我們要學會獨處與思考。
因為人在獨處的時候,才能更加誠實地面對內心世界,發現那個隱藏在內心的“自我”,找尋到生命賦予我們的智慧和能量。
就如作家周國平所說: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
先哲曾子獨處的時候,經常反問自己:
我們也可以試著在獨處的時候捫心自問:我真正喜歡什么?我的目標是什么?我的血型、性格是如何?我是小人還是君子?我算好人還是壞人?等等。
曾國藩就是在獨處的時候深刻認知了自己,悟出了許多道理:
知曉宇宙漫長無限,而我所經歷的很短暫,所以遇到憂患不順的事就應當稍加忍耐而等待時機;
懂得大地的廣博而我所居住的狹小,所以遇到榮譽、利益等爭奪的場合,就應當忍讓而守其拙;
知曉書籍著述很多而我所閱讀的很少,所以就不敢以一得而自喜,應當想到擇善而從;
通曉古今事變很多,而自己所辦得很少,所以就不敢以功名自夸,而應當想到舉薦賢能與他們共同治理。
人啊,要正確認知自己,才能生出聰明,而獨處的時候思考與反思就是認知自己的最好時機。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讀書來正確認知自己!
因為人讀書的時候就是與許多高貴的靈魂交流,就是神交古人。
讀書可以不斷讓人自我對照,反省自己身上的功過榮辱,以及優點和缺點,繼而正確認知自己。
這便是人們常說的: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
最后,我們還需要通過親身實踐去認知自己。
正所謂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們很多時候不能正確認知自己,就是因為想太多而做得太少,不能在吃一塹長一智的過程中去發現自己、認知自己。
有些人以為自己天生就是當科學家的料,但是實踐告訴他最合適當一個畫家;
有些人認為自己的夢想是當個明星,最后發現自己最擅長的就是做美食;
李白有句話說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們只有在生活中去不斷嘗試與摸索,我們才是正確評估與認知,知道自己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
認知自己需要不偏不倚,客觀公正,不能高看自己,也不要貶低自己。
那么認知自己的關鍵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們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與人生。
曾經,我們心高氣傲,認為自己與他人不一樣,認為自己能夠創造出完美人生。
但是經歷過了后,才真正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普通人、平凡人,我們要接受父母的平凡,自己的平凡,以及孩子的平凡。
人生可以平凡,但是不可平庸,不可碌碌無為,我們要在平凡的人生當中努力創造出不平凡、不后悔的人生。
我們不要抱怨自己以及人生的不完美,也不要羨慕任何人的人生,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
正如國學大師季羨林所說:
其次,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優缺點,
當我們去認知他人的時候,必然會在心中對他人的優點和缺點進行評判。
同理,我們要想正確認知自己,也需要知道自己的優缺點。
這便是曾國藩所說的: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善于觀察他人的人首先要觀察自己,而觀察自己的關鍵是要捫心自問,知道自身的優缺點)。
知道自己的優缺點,這就好比是知道某個產品的參數,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
結束語:
很多人活了大半輩子,依然稀里糊涂,不能正確認知自己。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們太喜歡追求功名利祿這些外物,把太多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他人身上,自然很難真正認知自己,也很難有真正的大智慧。
正如莊子所說:嗜欲深者天機淺,凡外重者內必拙。
一個人欲望太深,太執著于外物,就會讓自己難以真正覺悟,難以悟透天機,難以看清楚自己。
所以,古人一直強調“修身”,讓大家多向內求,正確認知自己,繼而內圣外王。
正所謂是: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所以說,我們要想真正實現人生覺悟,就要先認知自己。
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