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維導圖 ·——
360docimg_0_
——· 關于本書 ·——
《熱鍋上的家庭》告訴我們:家庭是一個系統,它的構成部分是家里的每個成員。這個系統有規則,也有矛盾。作者通過美國一個充滿著矛盾和沖突的家庭為案例,為你揭秘他們是如何在家庭心理治療師的診治下,喚醒家庭成員間內心壓抑的自我,并且學會理解與關愛,重新開啟健康平穩的幸福模式。如果你也有相同的困惑,不如趕快翻開這本書,看看權威心理治療師的分析與解答。
——· 關于作者 ·——
本書的作者有兩人,分別為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其中,第一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是北卡羅來納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目前在亞特蘭大負責一個家庭治療工作室,經常與同樣是心理治療師的妻子一起為一些家庭提供治療。卡爾·惠特克是雪城大學博士,曾在亞特蘭大開辦精神病診所,后任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精神醫學教授,在數家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也參與編寫過多本心理學教材。
——· 本書金句 ·——
1.家庭治療其實是在挑戰整個社會,把壓力推到個人身上,直指個人存在的家庭系統才是更大的壓力來源,因此發展出了使家庭系統及人際關系互動的調整與治療,將個人與環境做更適當的歸位,使每個人都在合適的地方,彼此間更自由,也更親密。
2.聽起來你們彼此結合的理由,好像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家人可以獨立分離,而你的家人可以彼此親密,各自的家庭都需要對方家庭中的某些東西。
3.我們認為,原因是他們都非常恐懼任何可能的公開戰爭,他們深愛對方也太依賴對方,因而不愿冒險表現對彼此的敵意。盡管他們表面上互相疏遠,但暗地里早已結成了緊密而又恐慌的同盟。
4.這種情感轉移經常在婚姻中發生,然而如果有任何一方在原生家庭中曾遭受重大創傷或挫折,這種將配偶當成父母的轉移就可能嚴重影響婚姻。
——· 核心內容 ·——
一、什么是家庭中的三角關系,孩子怎么就成了夫妻關系不和諧的替罪羊?
1.核心家庭
書中多次強調的核心家庭,指的是父母以及未成家的子女組合在一起的家庭。
2.三角關系
父母在感情上互相疏離,在極端的孤獨之下,連累孩子也過度介入于他們的挫敗情緒之中。這些孩子在長大后,往往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重蹈上一代的覆轍。
3.替罪羊
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的規律:人們在發泄不滿時,并不一定是沖著朝我們發火的人,而是通常把火氣撒在那些相對軟弱的對象身上。在一個家庭里,最弱勢的是孩子,于是,他們很可能就承受著父母遷移到他們身上的壞情緒。
4.直面沖突
夫妻懷有“沖動的恐懼心理”,倆人不能夠直面沖突,正視彼此間的問題。正確的做法是,愿意坦誠地處理彼此之間的婚姻問題,而不是把問題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
二、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現有家庭的影響有多重要?
1.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
2.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人們往往是從原生家庭中學到了如何壓抑自己的感情,打擊自己,看輕自己,并且這些傾向已經深植內心。夫妻間不知不覺建立了一個互相埋怨對方的系統,借以逃避自省,也避免去親身體驗自我。真正的枷鎖源于內心,卻將問題矛頭指向對方。
3.原生家庭的影響期限
也許一輩子難以消除。童年時期受到父母強烈攻擊的人,終其一生都將陷入沮喪和不斷掙扎中。學會允許自己沮喪或者哭泣,讓它自由釋放,不被負面情緒壓倒,試著從另一頭解脫出來。
三、一個充滿危機和問題的家庭,在家庭心理治療師的干預下,如何走向健康和平穩?
1.家庭治療與個體治療的差異
家庭治療師認為,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來自不健康的家庭心理環境。在這個家庭里,家人間的互動關系,往往是充滿了沖突或者冷漠。如果要從本質上去治療這個病人,就不能把這個人從他的家庭中割裂出來單獨處理,而是要將他的家庭作為一個整體去療愈。
而個體治療,來源于弗洛伊德理論,認為人類生來就有生物本能欲望,為了適應這些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欲望,發展出了自我防御機制。作者納皮爾博士批判說,弗洛伊德只看透人的內心深處,卻幾乎忽視了外在的社會環境。
2.輔助治療師
家庭治療中一般需要兩位治療師,一主一副。兩位治療師配合默契,能為家庭治療提供權威力量。他們需要超越年齡、性別的界限,在具體治療過程中,進行靈活運用。比如,卡爾有時會充當溫柔的母親,有時又像頑固的老頭。年輕許多的納皮爾博士呢,有時也客串一下叛逆的少年,把家庭里替罪羊的角色取代過來。
3.結構之戰
許多家庭在面談時會因成員的問題而發生爭執。各式各樣的挑戰都在家庭心理治療師的預料之中。書中的布萊斯家庭第一次前來參加治療時,并未重視治療師卡爾傳達的“全家都來”的要求,而是默認了讓看似與家庭矛盾無關的兒子缺席參加治療。
對治療師來說,這是家庭作出的試探行為。家庭心理治療師堅持己見,為的是在一開始,就獲得治療所必需的權威性地位,這樣才方便開展接下來的治療,讓對方按你的意愿一步一步執行。
4.婚姻觀
大多數人結婚,都是抱著一個美好的婚姻夢想,認為婚姻能帶給我們呵護、照顧、關愛和理解。最開始,可能就是這個樣子。可是,走著走著,味道就變了。夫妻雙方以依賴為主的關系中,逐漸失去自我認同,婚姻開始變成陷阱,兩個人變得相互疏離,卻又認為是對方有問題。
5.放棄指責,找回自我
用“我覺得”來代替“你是”,嘗試去描述心中的痛苦,而不是一味指責或攻擊,發掘自己的新潛能,尋找新的行為方向,追求新的自我認同。
撰 稿:粉紅的青蛙
講 述:楊槍槍
繪 圖:小蜜蜂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