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昆明失聯女大學生確認死亡”的消息登上了熱搜,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據悉,該女孩是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的一名大二學生,失蹤多日后遺體在一公園內找到,僅給家人留下一封遺書。
失聯女大學生
女孩在遺書中這樣寫道:
“從小我就特別羨慕有錢人家的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也不用擔心不用考慮,我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別人面前永遠抬不起頭來。” “每次和你們要生活費我都很難開口。還經常因為錢和你們吵架,現在我都不怎么敢和你們打電話了,我怕我聽到你們的聲音我就會哭。” “我好像都抑郁了,不愿和別人交流,想一個人呆著……”
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卑微、孤獨和無助令人心痛。有的網友說出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真可憐;
也有人說女孩是因為攀比導致了抑郁,太不體諒父母了。
可認真讀完女孩的遺書,卻會發現,她其實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知道父母把她養大不容易,但由于家庭貧困,再加上經常因為錢與父母爭吵,讓她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遺書中,她還希望父母能夠好好教育自己的妹妹,不要讓妹妹像自己一樣。
貧窮曾給她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我沒法想象,但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對待貧窮的態度和行為,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很多家長不知道,一個總是告訴孩子“我們很窮”的家庭,毀掉孩子是輕而易舉的,它就像是無孔不入的慢性毒藥,時時給孩子洗腦,最終讓孩子無處可逃。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如果孩子從小就被灌輸成一個“窮人”,那她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這里的窮,絕不僅僅指物質上的匱乏,還包括生活中的壓力感和不確定性。
經常對孩子“哭窮”的父母,會讓孩子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無法考慮長遠打算,甚至很容易走極端。
2
“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
很難擁有幸福感
性格也容易有缺陷
有些事情,細思極恐。
雖然,不是所有貧窮家庭都會把孩子逼入絕境,但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特別敏感、自卑,更可怕的是:
貧窮思維一旦刻進生命的底色,就會變成性格的一部分,一輩子恐怕都改不過來。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篇題為《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的文章,分析了貧窮心理。
作者是一個已經40歲的中年人,年薪超過70萬美元,擔任過投資銀行的經理,還是國家安全項目的成員。
表面上看,他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是社會典型的成功人士。
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不安全感,常常自我懷疑,充滿焦慮,不敢要孩子,似乎總覺得缺錢。
文章揭示出一個真相,窮人思維最大的悲哀,是無論多么成功都體會不到生活的“輕松感”與“幸福感”。
因為被窮養大的孩子,不僅缺錢,更缺少來自家庭的認可和支持,導致成年后內心有個巨大的黑洞,用任何東西都填補不了。
這就是貧窮效應。關于這點,《奇葩說》的辯手陳銘也曾講過一段親身經歷:
他有一個出身貧寒的朋友,堅韌、細膩、善良且目標感強,所有人都欽佩他身上的這些閃光品質。
但與此同時,這位朋友也很自卑,自尊心特別脆弱。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與大家聊天時,一旦觸及到他的家庭,他瞬間就會翻臉,情緒特別激動。
陳銘開始很納悶,直到學了心理學,他才知道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未完成愿望之魔咒”,即童年時的需求沒被滿足,才會導致成年后性格偏激,像中了魔咒一般。
這類人雖然表面上優秀,其實內心非常脆弱,生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任何與錢有關的事,都會上升到對自尊的挑戰,甚至一個玩笑,都能夠刺傷他們心中那點可憐的自尊。
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貧窮效應,不亞于原子反應,會給孩子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影響一輩子的生活和命運。
父母是照亮孩子一生的光。
因此,不管家庭多么艱辛,都不能讓孩子的心靈黯淡無光,而是要讓他們的天空明亮晴朗,千萬不要讓心窮成為孩子一輩子的魔咒。
3
哭窮會讓孩子變得摳門、吝嗇
甚至長大后過度追求物質
還有一種父母,不一定真的窮,“哭窮”可能只是他們的一種習慣,出發點是想用窮養來鍛煉孩子。
可是,當父母經常對孩子抱怨“錢不夠花”,把“我們家窮,這個沒必要買”掛在嘴邊時,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這種負面影響,有的是因為內心的匱乏而變得摳門、小氣,不愿付出;
有的是在讀書時,通過和同學間的比較,產生了自卑心理,長大后成為討好性人格;
更有甚者,是想要的東西總得不到,以致成年后產生畸形的金錢觀而過度追求物質……
認識一個九零后的小妹妹,最近經常在深夜發朋友圈,抱怨人生不易,自己一無所有。
可據我所知,她就職于某事業單位,每個月工資加福利近萬元,而且吃住都在父母家, 怎會一年到頭存不下一分錢?
后來,深入聊天中我才知道她是個購物狂。而且,她瘋狂購物的很大原因緣于童年的經歷。
小時候,她想要買什么,父母經常以“我們家窮”為理由拒絕。
想得到的,大部分時候都得不到,吵過哭過,父母也不給買,于是變得聽話懂事,但內心的匱乏感卻越積越深。
她心里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吶喊:將來一定要好好補償自己。
終于等到自己可以賺錢了,積壓在她心里的匱乏感就如洪水般爆發,她幾乎是下意識地開啟了補償模式,用花錢來彌補回童年的那些缺失。
孩子的正常需求,若父母總是不讓他們得到,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形成內在的深度匱乏。而這種匱乏感,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4
好的教育是物質可以貧窮
但精神不可以匱乏
面對貧窮,有的人像松柏一樣,有著不屈不撓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有的人卻性格扭曲,甚至淪為金錢的奴隸,命運千差萬別。
而這種種都離不開父母早期給孩子喂養的精神養料及影響。
凱瑟琳·布在《地下城》中說:“要打破貧窮的死循環,唯有教育。”如何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首先,生活再苦,也要給予孩子希望。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或貧瘠,并不完全是由于物質是否缺乏而導致,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我非常喜歡伊朗電影《小鞋子里》里的教育方式:
爸爸利用周末的時間帶著兒子進城做園丁,掙到了第一筆錢,他開始跟孩子描繪美好的生活,絲毫沒有跟孩子抱怨貧窮,他說再難也要努力,爸爸總有辦法的。
而這就是希望,是疲憊生活的英雄夢想,是射進孩子世界里的一縷陽光。
再次,父母首先要跳出貧窮思維,孩子才能有格局。
很多父母教育上的誤區,是一方面希望孩子將來出人投地,有眼界有格局。
一方面又跳不出貧窮思維的局限,舍不得花錢帶孩子去旅游,給孩子買新奇的物件,或者帶孩子去看場電影,還要求孩子跟他們一樣節約。
而這不僅減少了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還會影響大腦的發展,從而限制了孩子對世界格局的認識。
父母該做的是,定期帶孩子去看一下新鮮的事物,開開眼界,逛街的時候,買件貴一點的衣服,并讓孩子明白,將來只要努力,就能擁有好的東西。
一個家庭,可以物質貧窮,但精神不可以匱乏。我們可以窮在經濟,但要富在格局、教養、三觀。
最后,讓孩子學會理財,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教育專家認為,家長跟孩子談錢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金錢觀。
不要告訴孩子,這個商品很貴,我們買不起,而應告訴孩子:“我們每個月都有預算,現在已經超預算了,所以只能下次再買。”
對于孩子的合理需求,應盡量滿足,若實在能力有限,也定期給孩子一些零花錢,鼓勵孩子通過攢錢來實現自己的心愿。
只要不給孩子灌輸“窮”觀念,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即使生活不富足,孩子也能愉快地成長,成年后也能擁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哭窮,甚至裝窮,而是通過適當的教育讓孩子懂得人生的意義和自我成就的價值。
父母的言行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向孩子哭窮。因為,不哭窮的你,才能給孩子更堅實的鎧甲,應對生活的挑戰。
親寶寶APP:一家人的親子空間,千萬家庭的選擇。懷孕、育兒必備,輕松記錄寶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