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人來說,日常生活中,身體最常見的問題是什么?
相信有部分朋友可以能會說是感冒,其實不然,在我看來,感冒固然很普通常見,但相比之下,肚子不舒服的幾率應該更多一些。
在傳統中醫方劑里,有一個專門和肚子不舒服有關的方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痛瀉要方”。
當然,需要提前說明的是,痛瀉要方并不是針對常見的肚子疼拉肚子而設,但這個方劑名字,足以讓很多對中醫不大熟悉的人產生誤解,認為只要是肚子痛拉肚子都能使用。
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這個方劑。首先看看它的湯頭歌訣,以熟悉它的組成:
痛瀉要方陳皮芍,防風白術煎丸酌。補土瀉木理肝脾,若作食傷醫便錯。
從方歌可以看出它的組成:白術、白芍、陳皮、防風。
這個組成里,除了白術和陳皮與脾胃關系密切之外,白芍防風似乎都和“肚子”關系不大,為何卻又有“痛瀉要方”之名呢?
按照古代醫家對這個方劑的解釋,認為“傷食腹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減,故責之土敗木賊也”。
所以,痛瀉要方乃是針對脾虛肝旺引起的痛瀉而設,常見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舌苔薄白,脈見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等。
這個方劑出自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其病機根源在肝旺而脾虛,也就是肝木克土之證。
我們都知道,在疏肝解郁方面,逍遙散更是名垂千古,為什么這里卻用痛瀉要方呢?
這是由于所謂的肝脾不和其實就是肝氣過于旺盛,乃至克制了脾土的運化,導致水谷運化不足,從而出現腹瀉拉肚子。
脾運不建反過來又不能更好地滋養肝木,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態勢,也就是脾虛不養肝,加重肝旺,而肝旺可以克脾胃,加重脾虛。
肝旺乘脾的一個主要反應就在腹痛腹瀉,這是由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導致的,中醫稱之為“土虛木乘”,歷代醫家對此的意見,都是痛則治肝、瀉則治脾。
總結一下,這種肝脾同病出現腹痛、泄瀉,瀉必腹痛,瀉后則痛可緩減。這就是所謂的痛瀉,病機就在肝旺脾虛。
實際上,如果只從病機而言,痛瀉要方和四逆散都可以說是針對肝脾不和的。只不過,四逆散的肝脾不和,主要是肝郁脾虛而導致陽氣郁遏,而痛瀉要方則主要集中在脾虛不能運化水濕。
逍遙散也能調理肝脾,但更主要以肝郁氣結為主,其目的主要是放在疏肝上。或者疏肝、健脾、養血三者并重。
肝這個臟腑,體陰用陽,它有疏泄、藏血兩方面的生理功能,而逍遙散既能梳理郁結的肝氣,又能調補不足的肝血。
而痛瀉要方針對的是肝旺脾虛,也可以看成也是一種虛實夾雜之證。肝木之旺而腹痛,似乎是一種實證,脾虛不運而泄瀉,似乎就是虛癥。此時的調理治法就要健脾柔肝,健脾之運化,柔肝之過旺,肝木調達脾運健化,痛和瀉也就沒有了。
痛瀉要方的配伍,白術健脾祛濕以為君藥,芍藥柔肝緩急是為臣藥,白術和芍藥的搭配,就是一種調整肝脾的體現。在健脾燥濕基礎上,輔之以柔肝,這樣去調和,以糾正不和之肝脾現狀,也消除肝木克伐脾土之可能。
而陳皮理氣化濕是為佐藥,同時還有理氣止痛之用。
比較不好理解的是防風,近現代中醫認為,它是一味疏散風邪且走表的中藥,其實在宋代之前,防風更多用于內傷雜癥。比如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里面就有防風,薯蕷丸、鱉甲煎丸等等,張仲景都用到防風,而且都是以治內為主。
大概從唐宋開始,防風就逐漸被歸納入外感這個范疇,但它確實能疏肝醒脾。肝氣條達了,脾胃的運化也就恢復了。
所以,在痛瀉藥方里,防風其實也是為了疏肝而設,是為使藥。同時,由于有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風能勝濕,防風的存在又有“風能勝濕”的意義。
由此可見,在痛瀉要方里,表面上似乎只有白術一味以健脾燥濕止瀉,實際上,防風在疏肝的同時,還能醒脾勝濕以止瀉,從而和白芍陳皮一起,組成一個疏肝、調肝、健脾、化濕的方劑。
總而言之,痛瀉要方的方名,確實有點誤導大家的可能,但只要我們了解了它的配伍含意,其實也就更容易掌握并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