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是基于倪海廈老師的針灸教程整理而成。
承筋、承山、飛揚
承筋穴:在委中和承山的正中點,顧名思義,抽筋等都可以在這里下針。腳不能動、霍亂抽筋都可以用。
承山穴:微微施力墊起腳尖,小腿后側肌肉浮起的尾端極為承山穴。取穴時應采用俯臥的姿勢,承山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
承山穴用到的地方非常多,包括腳抽筋,如果游泳時抽筋怎么辦?用手指重壓承山,就解掉了。
在臨床上,因痔瘡大量出血時,承山、孔最都有止血止痛的效果。痔瘡很痛的時候可以下針長強、承山、孔最,痛馬上就去了。如果還有痛,比如說那個痔瘡很大,就在天應(阿是穴、壓痛點)放血,把膿血放掉。痛來自于壓力,痛不是來自發炎,臟血一放掉,壓力從此就去掉了。當然要帶手套,用放血片,用火罐套上去,套在痔瘡上。
委中和承山常常并用,用在中風上面。腰背委中求,所以委中一下去,腰背力量就加強了。下承山可以讓腳有力,因為中風的人腳沒有力,下承山穴,腳就會有力。
臨床上,有很多女生因愛美穿高跟鞋,走路一摔倒,結果尾椎骨被撞到,因為這是督脈剛開始的地方,所以說很痛。怎么處理呢?剛開始新傷的時候,在承山穴會看到青筋在那,有時在右腿,有時在左腿,有時兩腿都有,拿放血針,承山穴血一放出來,當場就好了,這是傷科的大穴。其它如腳后跟痛、腳無力、抽筋通通可以在這里治。記得承山穴下針,一定要透到骨頭上,透到脛骨上。尤其是抽筋,同時用手去按它,筋就慢慢松開了。
承山穴往下一寸,再外開一寸,就是飛揚穴。飛揚是膀胱經的絡穴。
飛揚穴正好在我們人字橫紋這邊,下針一定是在兩個肌肉中間,下針一定是在筋和肉的中間或筋和骨的中間。它是在兩個肌肉中間。當腳不能跑步,前面的足三里和后面的飛揚都是讓腳有力的穴道。
跗陽穴、昆侖穴
腳踝后有一條大筋,從大筋和外踝正中間,這個穴道就是昆侖穴。是專門治療項背痛很有名的穴道。
昆侖穴是膀胱經的經穴,是火,孕婦不能下針,下針會落胎。平常用在生完小孩,胎盤沒有出來,可以用昆侖把胎盤掉出來,這是用在生完小孩以后的。
從昆侖穴往上三寸的距離,就是跗陽穴。跗陽是陽蹺脈的郄穴,治癥跟飛揚、承山差不多。
奇穴:消積穴(判斷腫瘤)
從腳后跟往上三寸的距離,就在筋上面,這個穴道是經外奇穴,叫消積穴。身體里有聚積、痞塊都可以用消積穴。這個穴道可以用來診斷。
最正確找消積穴的方法,要讓腳垂在床沿上,從腳后跟往上找三寸的距離。在兩根筋的中間。如果沒有痛,代表這個人身上沒有積,如果有壓痛,只有一個腳,不管左腳還是右腳,代表身上有積,可以在這里下針,治療完以后,怎么知道它好了?再壓它,沒有痛了,就是好了。
這個穴道正好在兩個大筋的中間,所以下針的時候,手指把大筋捉住,針直接從這個筋的正中間扎下去,扎到骨頭上,正扎在筋上面。平常筋上沒有穴道,但在這是個例外。
仆參穴至京骨穴
從昆侖下來到骨頭旁邊就是仆叁穴。仆參穴治足跟痛或腳后跟痛。
有人腳后跟不能踩在地上,一般中醫認為腳后跟的問題是腎臟在管,所以六味地黃丸專治腳后跟痛。而腳踝這邊會水腫大部分是心臟的問題。全部加起來水腫的話是腎臟的問題。
申脈:外踝下五分就是申脈。一摸有個骨縫,這骨縫就是申脈穴。我們下針的時候,是斜的成45度,不是直針進去,這個申脈穴主管陽蹺脈。
陰蹺、陽蹺管我們人體的左轉右轉。陽蹺脈是申脈在管。所謂蹺,顧名思義就是“足”字邊再加一個“喬”,所以腳可以往右邊,右轉,往外轉就是陽蹺。可以往內轉是陰蹺。所以往右側走的時候,右腳往外,左腳往內,所以陰陽是平衡的才可以控制自如。
像有的人不能轉彎,有的人停不下來,要往前沖。還有人更可憐,走兩步退三步。這都是陰陽的不平衡。因為有蹺脈,所以可以左轉、右轉。陰蹺、陽蹺管我們的左右轉。
申脈可以治療癲癇,癇病的時候可以灸陽蹺,灸陽蹺就是申脈穴。白天發癇病灸陽蹺,就是灸申脈;晚上發癇病就灸陰蹺,就是灸照海。白天晚上都發,就陽蹺、陰蹺都灸。灸到什么程度?一天灸八、九壯以上都可以。腳上的火氣是不會上來的,有空就灸,灸到眼上的雞爪慢慢退下去,跟黑眼珠沒有碰到就不會發了。若雞爪還在那,就繼續灸,讓它整個都退掉。
金門穴:金門是膀胱經的郄穴,主治的癥狀:身站不能久立等。郄穴都是可以止痛,消炎,鎮痛的穴道。
腳的外側有個凸大骨,凸骨的后面是金門穴,前面是京骨穴。京骨穴剛好跟金門隔一個骨頭。
下針的時候,金門和京骨都是直針。正好要扎在腳掌骨或腳趾骨跟肌肉的中間。
京骨穴是膀胱經的原穴。虛癥、實癥都可以在原穴上扎。只要扎原穴就不管虛實,平補平瀉都可以。越靠近腳,它的穴道力量越強,所以強烈膀胱經的頭痛,下京骨穴也可以。
束骨穴
足小趾本節的后方是束骨穴,前方是通谷穴。
束骨穴是經的俞穴,屬木,是膀胱經的子穴,專門治膀胱經的實癥。如果病人背痛三、五天,又是左邊痛,我們扎右邊的束骨穴。若是左邊痛就扎右邊。
用子母穴大部分是經絡上的痛。比如說肺經痛,痛了半天,就扎肺經的子穴尺澤。但是病人咳嗽不會扎尺澤,而是用俞募治療。扎肺經的募穴及肺的俞穴。所以俞募治療大部分是用在內科病,子母補瀉都是治療經絡上的痛。
像背痛、生瘡、生膿瘡、化膿,因為都是長在膀胱經上,都是屬于膀胱經的實癥,所以你看到的膿瘡、紅腫都可以在束骨穴下針。所以記得束骨穴專治足太陽經絡上的病。
束骨穴我自己用比較多,有時候膀胱經上的頭痛,針對側的束骨穴立竿見影,針下去后,頭痛就消了。
通谷穴
通谷:通谷是榮穴,膀胱經的井榮俞經合是金水木火土,榮穴是水,所以通谷穴是膀胱經的本穴。
比如說右手部的肺經痛和大腸經痛,痛又是實癥,我們要扎對側二間和尺澤,如果病人沒有手的話,怎么辦?就扎對側的通谷,通谷是水,大腸經是金,金生水,所以下水穴的時候,水性出來了,一樣可以瀉金經的實癥。
當五臟氣亂的時候,我們可以扎天柱、大抒,如果針下去還是不行,就深取通谷、束骨,也就是針下得比較深,因為它是水生木的地方。當臟氣很亂時,病人的脈會亂跳,情緒不穩定、呼吸很短。你就可以知道這個病人的臟氣很亂。
至陰穴
小腳趾外側就是至陰,至陰是膀胱經的井穴,膀胱經是陽經,所以金水木火土,至陰是膀胱經的真正母穴,因為補井當補合,所以我們用委中來取代它。
至陰穴有個特殊的治癥,就是治療胎位不正,胎位不正的時候,針下去很快,二十四小時以后慢慢就回正了。拿一寸小針刺下去就好了了,因為在腳趾頭的旁邊,肉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