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欲病就萌,防微杜漸
“未病”的第二種狀態:疾病隱而未發。采取的對策是:見微知著,救其萌芽。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治療以非藥物療法為主,以溫養臟腑的藥物為輔,綜合運用,扶助人體陽氣,達到糾正陽虛的目的。
2.2.1早期診斷
陽虛質是對機體在未病狀態下所表現的陽氣虧虛狀態的表述。陽虛質主要表現為:(1)形體特征:形體白胖,肌肉松軟;(2)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靜、內向;(3)常見表現:主癥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潤,脈象沉遲;次癥面色白光白,目胞晦暗,口唇色淡,毛發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長;(4)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寒邪,耐受夏季,不耐冬季,易感濕邪;(5)發病傾向:發病多為寒癥,或易從寒化,疾病痰飲、腫脹、泄瀉、陽痿。陽虛質的診斷根據中醫四診合參和《中醫體質分類與判斷表》的結果來綜合判斷,陽虛體質亞量表分數越高,該體質類型傾向越明顯。
2.2.2早期治療
(1)艾灸壯陽《扁鵲心書》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說明用艾灸來溫補陽氣的方法在中醫學占重要的地位。常用的溫陽保健穴位有:升陽提氣灸百會,培補元氣灸關元,益氣回陽灸氣海,溫補腎陽灸命門等;(2)敷貼溫陽“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就是在三伏天將溫陽祛寒的中藥研為細末,用姜汁調勻,制成藥餅,敷貼在人體相應穴位上,通過藥物的經皮吸收,刺激局部經絡穴位,激發全身經氣,達到振奮陽氣、溫通經絡、祛除伏寒的目的,因其具有簡、便、效、廉的特點,臨床上廣泛為患者和醫者接受,主要用于肺系疾病、胃腸道疾病、疼痛性疾病的防治;(3)藥熨通陽中藥藥熨就是將辛溫散寒、溫陽化瘀的藥物碾成細末,用香油、醋調勻成糊狀,貼敷于穴位或體表的一定部位,并用紅外線治療儀均勻加熱,從而達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的一種外治方法,臨床上用于寒邪凝滯之痛癥、瘀癥;(4)溫養臟腑補陽陽氣的來源有3個主要部分,即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氣、脾胃運化攝取的后天水谷之氣和自然界的清氣。由此可知,人體的陽氣充足與否,和全身多個臟腑的功能協調有關,其中尤其與心、脾胃、腎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心為陽氣之主,心之陽氣可推動心臟搏動,溫通全身血脈,興奮精神,以使生機不息。溫陽振衰類的中藥制劑可溫陽益氣、育陰潛陽,適應于心悸、胸悶、氣短、自汗、形寒肢冷、水腫、尿少等癥;脾胃為陽氣之源,脾胃之陽氣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轉輸其精微到其他臟腑。化濕溫胃類中藥制劑可溫中散寒、補氣健脾、化濕和胃,適應于脘腹痞滿、口膩納呆、腹痛便溏、頭身困重、胃痛綿綿、喜溫喜按等癥;腎為陽氣之根,腎陽具有濕煦、蒸騰、氣化、推動、激發以及固攝等生理作用,補陽溫腎類中藥制劑可溫補腎陽、填精益髓,適應于腎陽不足、腰膝酸冷、形寒肢泠、男子陽瘺早泄遺精、女子宮寒不孕、性欲減退、大便溏薄、尿頻尿清等癥。
2.3已病早治,防其傳變
“未病”的第三種狀態:疾病發而未傳。采取的對策:已病早治,防其傳變。著力于料在機先,阻截傳變。四川名醫盧崇漢認為:宣通與溫補是扶陽的兩大法門。針對陽虛質已成,陽虛證已嶄露頭角,臨床上運用溫陽、通陽、升陽之法,防止虛寒、寒濕、痰飲、水停、血瘀等證的發生與傳變。
通陽法就是運用辛溫、甘溫之品來疏泄郁遏的陽氣,恢復正常的升降出入運動的治療方法。臨床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通陽;溫經湯、桂附丸溫經通陽,附子理中湯溫中通陽;良附丸、十香丸理氣通陽;大黃附子湯、溫脾湯泄濁通陽;回陽救急湯益氣通陽。
溫陽法是溫通陽氣以治療陽虛所致的痰飲內停、水腫、胸痹、經脈不利、便秘等疾患的一種方法。臨床常用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濟生腎氣丸溫陽利水;瓜蔞薤白桂枝湯溫陽通痹;濟川煎溫陽通便;理中丸、吳茱萸湯溫中祛寒。
升陽法是升舉脾胃陽氣,以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下陷的治法。臨床常用補中益氣湯、舉元煎升陽舉陷;升陽益胃湯升陽益胃;升陽除濕湯升陽除濕;升陽散火湯升陽散火。
總之,在“治未病”臨床工作中,要重視陽氣,以固扶陽氣為主,但也需有法度,針對“未病”的三種狀態,采用三層“治未病”的防治方法,層層推進,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與實施“治未病”這一理想保健境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