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地兮比壽
與日月兮齊光
——中國歷史杰出人物評價
劉學敏
在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歲月長河里,涌現出一大批杰出人物,使得中國歷史精彩紛紛呈。
杰出人物是對推動歷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新的歷史任務往往是由具有進步意義的歷史人物首先發現或提出來的。他們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解決歷史任務的愿望比一般人強烈。先進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夠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他們為群眾指明革命斗爭的方向,在革命斗爭中起著領導核心的作用。有些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條件下,運用其權力滿足了社會某些方面的需要,對歷史發展也會起到某種甚至是重大的促進作用。
杰出的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教育家等的創造性活動,對于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必須明確,不管什么樣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都要受到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而不能決定和改變歷史發展的總進程和總方向。
今對杰出人物簡介如下。
12
哲學家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是春秋時期的陳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
3、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戰國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名周,字子休。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面。原有內篇七篇、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五十二篇,十余萬言。郭象刪減后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六萬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該書包羅萬象,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莊子繼承發展老子“道法自然”觀點,否認有鬼神主宰世界。認為道無為無形、超越時空,“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莊子·大宗師》),是萬物的創造者,“物物者(道)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莊子知北游》)。認為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故“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主張齊一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要人安時處順,逍遙自得,“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以養生避害。
4、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今山東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
孟子的思想是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于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進程。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在于掌握客觀規律。
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
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認為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倫理學意義。
5、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
荀況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
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6、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少年時專治《春秋》,景帝時為博士,潛心鉆研孔子學說。
漢武帝時,召試天下賢良文學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對,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要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采納,開此后二千余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局面。
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其中心是所謂“天人感應”說,認為“天”對地上統治者經常用符瑞、災異分別表示希望和譴責,用以指導他們的行動,為君權神授制造理論。他將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論證所謂“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
著作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
7、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個范疇。
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并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后,屬第二性。
8、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漢族。明朝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陽明心學由王守仁創立,心學門人認定,心學是傳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屬儒家正統。學術界普遍認可,心學在宋代新儒學的基礎上,承程顥和陸九淵的主要思想,與朱熹理學多有差異,集明朝儒學之大成。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9、黃宗羲
黃宗羲(1610年~1695年),浙江余姚人,字太沖,一字德冰,別號梨洲老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
黃宗羲在哲學上反對宋學中“理在氣先”的理論,認為“理”并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而是“氣”的運動規律,認為“氣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論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觀點又有唯心論的傾向。這與黃宗羲服役陽明學,深受其影響有關。黃認為王學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兩者別無二致。
10、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農,號姜齋,人稱“船山先生”,湖廣衡陽縣(今湖南省衡陽市)人。明遺民。明末清初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唐甄并稱“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概括起來有七點:
首先,反禁欲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欲,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其三,氣一元論,王夫之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
其四,心物(知行)之辯——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
其五,揭示“名”、“辭”、推的辯證性質。
其六,理勢合一的歷史觀。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
1
-敬請期待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