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最輕松、實用、有效育兒策略
◆ ◆ ◆ ◆ ◆
一
“我每天上班這么辛苦,回來還給你做飯,你還這么不懂事”
“這么大的人的,做作業還要別人叫”
“一點都不懂事,讀書是自己的事,不讀書一輩子沒出息”
“不想讀書,滾回老家去,別在這里給我礙眼”
“真是豬腦子,讀書讀不好,動作又慢,還不自覺”
“你看人家隔壁的佳佳,讀書又好又聽話,你沒一點比得上”
……聽著這些逐漸失控的話,看著孩子眼里擎著淚水,使勁忍住,倔強委屈的臉。我聽著脊背發涼。對孩子而言,這種抱怨是一種刻意、無用又粗暴的羞辱。它首先主觀判定孩子是“不好的”,然后罵個更難聽,更夸張,讓孩子有“更不好的感受”,希望羞辱讓孩子變好?這算是什么神邏輯?
二
13歲的女孩從小,由保姆幫忙帶大,父母忙著做生意陪伴很少。保姆對孩子悉心照料,父母在物質上也是各種滿足。任何家務活都不需要做。甚至很大了洗澡洗頭還由保姆幫忙。她只負責乖乖的,并且好好學習就夠了。但是用大人的話說,孩子非常“不懂事”,“自我中心”,“沒自理能力”,“任性”。
為了教育這個女孩,使得她變得更懂事,更有規矩,大人們用了很多方法。
作父親的很擔心女兒這樣下去會徹底慣壞了,覺得自己應該時不時去打擊打擊女兒才行。于是在有限的父女相處時間里,他基本上會隨時提醒女兒她的問題,她的錯誤,她的毛病。然而,適得其反。父親和女兒的關系越來越糟糕。父親的任何話,哪怕是一句關心的話,女兒聽到了都會快速予以回擊。父親越要她往東,她就越要往西。鬧到現在孩子再也不肯去上學。
對這個女孩來說,盡管身體上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心理上卻有很深的被拋棄的不安全感:父母不陪我,是不是不要我了,我是不是不好,是不是不配得到愛……
三
然而,男孩會通過撒嬌、逃避、拖延等各種方式跟奶奶斗智斗勇。到最后,男孩煩了、怕了,然后磨磨蹭蹭開始去寫作業。可是,只要奶奶不在,不管,一切照舊。
講道理為什么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無用的?因為大多數父母動用“講道理”這一方法時,不是為了單純解釋清楚一個事實,而是希望借助“苦口婆心”的方式,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這其實是種界限不清的做法,帶有入侵性。等于把孩子的事情變成了大人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說,這是種隱形的羞辱,潛臺詞是:你沒有能力為你自己的事、以及為你自己的人生做主,你需要我的教導才行。
四
心理學說:“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憤怒,而是羞恥感。”
絕大部分的負面情緒,都可以通過表達得到釋放,比如悲傷時我們哭泣,憤怒時我們發泄。但羞恥感,是一種最不容易被我們承認和釋放的隱秘情感。在感到羞恥時,我們會盡量減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覺察。他會不斷的伴隨我們的成長,長成我們內心的怪獸,在不知不覺形成一個可怕的潛意識黑洞,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他就會跳出來。無法化解。
我想每個家長在對孩子當眾批評、語言辱罵時,無非只是希望他能在“教訓”中改掉某個“愚蠢”的行為。
卻不知,我們嘴里的每一句“否定”,讓孩子感受到的不止是“我這樣的行為很蠢”,而是“我,就是沒用”!
羞恥與內疚最大區別就在于:內疚是在說“我做了壞事”,而羞恥是“我就是壞的”。
長期被指責、否定下產生的過度羞恥感,會讓孩子在內心給自己搭建出一個牢籠——“我不會,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我不敢,我做了就會被人笑”……
這個自我設限確實讓孩子看起來好像聽話了。
但也令孩子開始對自我產生懷疑,一點點地圈死了孩子的觀察力、好奇心、安全感和自信心。毀了他的未來!
四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印象特別深刻:
“廢物”“丟人”“豬腦子”“是人都比你強”……
這些可怕的字眼,隔著屏幕聽起來,都讓人一陣哆嗦,何況是在孩子最親密的父母口中說出來。那一瞬間,可以想象,孩子小小的軀體,是多么的無助和羞恥!
是父母這一頭銜,以愛的名義將這些語言暴力變得合理化!
被暴力喂養大的孩子,必將長成扭曲的模樣。
他手里的那把尖刀,不是刺向自己(自卑、懦弱),就是刺向別人(暴力、沖動)。
五
任何教育都是基于愛的。父母必須學會情感上無條件接納孩子。尤其在孩子6歲以前。被愛過的孩子會更自信。他們更愿意去嘗試新鮮事物,而不是把心理能量都浪費在跟人建立關系上。 聽他說他的感受,別總以自己的角度與臆想去武斷評價,別吝嗇對他的認可和稱贊,記得肯定他每一個微小的進步,當他遇到問題時,站在他身后支持他
給孩子立規矩可以,但是請“溫柔堅定”。指出他的問題,但不必張揚,不貼“標簽”。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變得更好向。總是通過貶低孩子、打壓孩子、讓孩子感到難受的方式立規矩,很容易養出低自尊的、消極的、自我攻擊的孩子。
請父母分清楚界限。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吃飯、穿衣服、搭衣服、整理玩具、整理書包等等,孩子們最初都是有意愿去獨立做這些事的,卻往往被父母阻攔甚至完全剝奪了機會。待孩子大一些,父母突然又希望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學習負責,這其實很不公平。
孩子們不是一夜之間長大的。他們的自主能力需要從小培養起。一個從小就被尊重,可以決定自己去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孩子,他們以后的生活、學習會更少需要父母操心。把孩子的事,一點點都還給孩子,這是操心的父母們,最需要學會做的事。
六
別再以“愛”之名,行“害”之實!
愛,不應該是如此殘忍的傷害,愛里應該有耐心、尊重、傾聽。
我們必須要承認,不是孩子罵了就能教好,而只是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耐心與方法。
所有的了解與溝通、成長都始于尊重。
所有的惡言相向、不耐與嘲笑,都只因沒有尊重。
“教好一個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差的便是使用語言暴力!
看似沒傷害孩子的身體,卻能摧毀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足以毀掉孩子的一生。
愛孩子,就請收起自己的語言暴力,別再做一言不合就開罵的野蠻人。
把自己煉成一個有修養的人,也把孩子當做一個有尊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