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倉賦
作者:沙俊良
主播:儒風
天澤黑土,地陳大倉。般般縈夢,粒粒沁香。青帝?1?司春以榮盛,北陸著綠而無荒。觀夫枕興安以展四野,瀕興凱而臨三江。邊山如屏,擋襲人之寒氣;沃土似毯,浴潤物之韶光。白樺高聳,黑土深藏。精華內斂,粗陋外彰。喻之插筷即生新葉,攥土乃滴油漿。人世罕聞,此蒿草之輿地;乾坤衍化,乃嘉禾之新鄉。遼金亦墾,歷代未央。丁亥?2?乃長纓出手,是時則蒼龍待降?3?。正待復興,追窮寇且建新國;首開軍墾,辟新田而征此方。可增軍旅之補給,亦解百姓之口糧。
于時也,茫茫雪原,渺渺深處。家置地窩,人睡草鋪。瘦馬逆風難行,壯士迎雪奔赴。數日勞作,腳履粘連;一朝切開,肉血難補。爾乃豆充饑,鹽熬煮。瘧蚊叮,黃泥護。白日兮說故鄉,夜晚兮夢慈母。將士乃揮起長鐮,文人則寫就新譜。繼爾莘莘學子,屯墾兵團;濟濟知青,勞作田畝。英雄乃遍下夕煙,黑土則流出金黍。承南泥灣之精神,踏北大荒之征路。
可謂三代屯墾,數載從耕。膏田乃五谷博碩 ,大地則百業崢嶸。星散城池,巍巍庠序;熙攘人口,犖犖后生。拋舊鋤,穡稼已人機共作;置新轎,巡田棄騾馬出行。別去亙古之蕭瑟,迎來當今之繁榮。多般糧品,萬眾大烹。"完達山"乳之杰作,"北大荒"食之美名。大荒年之產,華夏月之粳。端中國飯碗,裝自家米羹。
進而探求鼎新,戮力變革。領袖超卓揮毫,眾人果勇踐墨。百所農場,共組產業之巨頭;數業英才,共襄農耕之王國。科硏乃高新領先,種養則品類匯集。寒地水稻,植窮朔而蜚聲;中華糧倉,引四海之震赫。景仰先驅,不忘勛德。其激越之情懷,仍縈回于銘刻。十六字???爍爍,現大荒之精神;萬千人沉沉,入英烈之史冊。凝自強之淳風,顯進取之本色。
于是開墾精神之至寶,拓荒文化之瓊瑰。講豪邁之人氣,畫秀美之邊陲。血色之因,承黑土以賡續;青春碩果,遍北疆而芬菲。淬出社稷之梁棟,樹立時代之豐碑。
嗟夫,今之大荒,晨來亦早。紅日升騰,朝霞縹緲。無際之菽麥芃芃,蜿蜒之江河淼淼。坦坦原野,稻浪翻之悠悠;巍巍群峰,林樹舞之窈窕。群鴨泛浮于碧池,雙鶴清唳于穹昊。綠水長存,金山永保。斯則北斗定位于幼苗,飛機噴灑于成稻。"大航母",五百強為鴻疇;"壓艙石",十四億之糧道。古亦洪范八政,首篇為食;今乃穡事宏綱,飯碗為要。噫吁嚱,北大荒,北大倉,實空前之創造也。
(2021年2月17日)
注釋:
1.本賦依《詞林正韻》。
2.注釋:
?1?史傳青帝也稱東君,是東方的司春之神。
?2?指1947年。
?3?見毛澤東詩詞《清平樂.六盤山》。
???指北大荒精神:
艱苦奮斗 勇于開拓
顧全大局 無私奉獻
此賦文于2021年被收入《中國共產黨百年百事賦》一書。
【作者簡介】沙俊良,辭賦愛好者,作品《鶴鄉賦》發表于二0二0年《中華辭賦》第四期。《北大倉賦》入選《中國共產黨百年百事賦》。最新作品《扎龍濕地賦》獲生態環境部“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征文優秀獎。其它作品散見報刊與網絡。
北大荒精神的英雄贊歌
一一沙俊良《北大倉賦》述評
作者:李守服
主播:張超
初讀沙俊良先生的《北大倉賦》是在2020年12月底。是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中華詩詞學會、新華出版社聯合發起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百事賦》創作征文活動,動員辭賦力量,運用辭賦文體這一“最純正之古典形式,表最真摯今人之感情。”(季羨林)沙俊良回顧了黨的百年輝煌路、波瀾壯闊史,心事浩茫,激情澎湃,閱史查檔,參觀考察,歷時兩月,數遍修改,獻上了嘔心之作《北大倉賦》。經包括黨史專家學者在內的編委會層層把關嚴格審核,《北大倉賦》成功入選,并由新華出版社結集出版發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向黨成立100周年的獻禮之作,《北大倉賦》部分內容經著名書法家書寫,搭載神舟十二號飛船在太空遨游3個月返回后,在北京炎黃藝術館展出。因此,作品更具特殊的歷史意義和審美價值。
至今,我每讀《北大倉賦》都受到極大震撼。這首先因為作品鋪陳的是從1921年到2021年百年中北大荒這一標志性事件,表現的是和全國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和國家戰略安全緊密相聯的糧食問題。幾千年來,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新中國一成立,就制定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和“以糧為綱”的國之大計。從北大荒到北大倉,正是在此治國方略下走出的一條足以令國人自豪的發展之路。從某種程度上講,北大荒的發展變化,正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這更進一步說明,當今時代糧食問題的重要性,說明北大荒在國家安全戰略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作者著墨這一重大題材,為時而著,為事而歌,通過北大荒“開軍墾辟新田”,成為“產業巨頭”“中華糧倉”“十四億人之糧道”,在荒野里寫下不朽史詩,無疑是獻給中國共產黨百年慶典的一支威武雄壯的贊歌,是對偉大祖國母親的深情禮贊。作品詩史合一的史詩品格、云風海浪般的恢宏氣勢、光昌流麗的華美文辭,在“百年百事賦”的眾香國里,自然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喜愛。
讀《百年百事賦》,我們感受最為強烈的是北大荒變北大倉的磅礴偉力——北大荒精神。北大荒人在70余載與天斗、與地斗的不息奮斗中,在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的同時,也締造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留下千古傳揚的創業精髓。這是北大荒人戰勝困難、走向勝利的力量源泉,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因而成為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生動而深刻的展示北大荒精神,作者在點狀萃取體現這一精神的標識、精髓,即作品主題元素方面,無不呈現著北大荒特征、北大荒風格和北大荒氣派。“白樺高聳,黑土深藏”“人世罕聞,蒿草輿地”“茫茫雪原,渺渺深處”……正是在這亙古荒野、人跡罕至的邊塞之地,為“增軍旅之補給,解百姓之口糧”,開始了向荒原進軍的拓荒史。人們怎能忘記,1947年6月13日,松江省管第一農場正、副場長年輕的共產黨員李在人和劉岑奉命開荒建場,在干古荒原趟出“東方第一犁”,踏出先軀者的“第一道腳印”,拉開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序幕。怎能忘記,1958年、4月12日,、時任農墾部長王震將軍,在密山火車站廣場鐵道兵農墾局萬人大會上,石破天驚地號召“永不放下槍,好漢建設北大荒!”數以萬計的轉業軍人,高唱“一顆紅心交給黨,英雄解甲重上戰場”,開啟了“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的偉大壯舉,掀起了北大荒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怎能忘記,墾荒期間,先后有14萬復轉軍人、10萬大中專院校畢業生、20萬內陸支邊青年和54萬知識青年奔赴北大荒,“開墾草原添錦繡,扎根黑士譜華章。”他們中有老紅軍戰士,有戰斗英雄,有殘疾軍人,有城市知青,有科技專家。數不清的中華優秀兒女“三代屯墾,數載從耕”,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慷慨青春隨浩蕩,纏綿白夜化凄涼。”(肖復興)用理想和信念、熱血與生命,在廣袤神奇的沃原黑土寫下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鑄就了光耀日月的北大荒精神。
“艱苦奮斗,勇于開拓”是王震的題詞,是北大荒精神的核心要義。北大荒千年荒蠻,萬里野闊,沼澤遍地,荊棘叢生,風雪嚴寒,猛獸成群,環境惡劣,條件艱苦。人們沒有房屋,用泥巴和樹枝搭起馬架;沒有水井,用河泡水過濾做飯;沒有糧食,靠牲口飼料甚至樹皮、草根充饑。“早起三點半,地里三頓飯”,鎬揮冰屑,鐮舞霞輝,冰肌雪骨,烈火豪情。對此,作品用極簡約的文字作了繪聲繪色地描述:“家置地窩,人睡草鋪”“數日勞作,腳履粘連;一朝切開,肉血難補。”正是經歷了一個又一個困苦考驗,跨越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北大荒才滄桑巨變,“膏田乃五谷博碩,大地則百業崢嶸,5萬多平方公里、相當于1.65個海南省的漠漠大荒,建成了名聞遐邇、舉世矚目的現代化農業墾區,成為富饒豐盈的“中國飯碗”,應對突發事件的“中華大糧倉”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血色之因,承黑土以賡續。”北大荒精神正是“長征精神”、“南泥灣精神”的繼承與發揚。作者參觀北大荒博物館,曾長時間駐足于一面銅墻前,上面鐫刻著12429名墾荒者的名字,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長眠于黑土地下。“萬千人沉沉,入英烈之史冊。”不正是基因賡續、薪火相傳的深刻詮釋和生動寫照嗎?
“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是北大荒精神的又一深刻內涵。“大荒年之產,華夏月之粳。端中國飯碗,裝自家米羹。”這使人不禁想起北大荒集團作為國家商品糧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在發展生產、支援國家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擔負的重要角色,發揮的國家隊“壓艙石”作用。2022年,北大荒“十九連豐”,糧食產量達460億斤以上,累計為國家生產糧食一萬多億斤,每年調出糧食可供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和人民解放軍一年的口糧供應。非典肆虐、汶川地震、疫情期間,緊急調運、支援米糧,一條條生產線全線啟動,一列列火車緊急馳援,用堅定的使命擔當,保障了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的穩定供給。北大荒人的這種急國家所需、想人民所想的家國情懷、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對黨和國家的一片赤誠,在共和國歷史上將永遠閃爍光輝,散發芳香。
歷經歲月滌蕩,北大荒70多年的奮斗歷史,一直珍藏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沙俊良通過對歷史的回望、對舊事的重拾,用《北大倉賦》描繪歷史風云,記錄偉大實踐,深情歌唱昨天的輝煌,繼而又放聲歌唱今天的創造和明天的美好。紅日朝霞、綠水金山、菽麥芃芃、稻浪悠悠、北斗導航、飛機護苗,“凝自強之淳風,顯進取之本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向改革進軍,靠科技增效,踔厲奮發,涅槃重生,全力實施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和農業航母“三大一航母”建設工程,全面開啟集團化企業化發展新路,不斷豐富“北大荒精神”的時代內涵,持續書寫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合格答卷。至此,《北大倉賦》通過故事化敘述、視覺化奇觀、情感化激發,增顯了作品的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情感厚度,也極大增強了感染力、傳播力、影響力。
北大倉,永遠的中國飯碗!
《北大倉賦》,永放光芒的北大荒精神的贊歌!
注:文中圖片來自孫建新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