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這個朋友性格很溫和,有一點討好型人格,對待人很真誠,不把別人想太壞,反而把別人想得很善良。
客觀點來講是:這個朋友對人性沒有精確的認識,先入為主地認為別人都很友善,有一些討好型人格,不該退讓的時候退讓了,不該妥協的時候妥協了。她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本質,大方向出錯,策略自然也錯得徹底,于是不斷受困于為人處世。
不論是描述自己的問題,還是描述其他人的問題,我們不能用美化性格與品質的詞匯描述客觀事實,否則,我們永遠不知道自身的問題在哪里,然后在一個問題上不斷重復犯錯,撞了南墻,也不知道怎么回頭。
比如:
一個人對人性沒有精確的認識,說明心智水平有點兒低,那么直接說心智水平低,就可以了。
先入為主把對方想得很善良,說明自身判斷力和洞察力不行,毛主席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直接說自己判斷失誤、識人不明、自以為是即可。
這些詞不好聽,但是對讓自己朝著好的方向改進有正面幫助,就可以了。
這個朋友之前總是很好哄很好說話,但是對方步步緊逼不斷拿捏她。她終于忍無可忍了,對,就是這個詞,忍無可忍。
哪怕是修行修心,都不意味著要強迫自己忍辱受欺負。
縱容對方欺負人,是給對方機會造業,其次,自身會怨恨,對方會變本加厲,于修心修行無益。
我們都要從關系中學會一些什么,縱容對方欺負人,對方學不到該學的,于對方的靈魂提升和自我的靈魂提升沒有任何正面幫助。
果不其然,這個朋友一而再再而三見識對方的本性之后,終于認清了自身問題所在,迅速調整策略,不再慣著其他人了。她沒有選擇報復,也沒有選擇爭吵,她選擇迅速切斷負能量糾纏。
當一個人意識到,越糾纏越負能量,根本改變不了別人的時候,而且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方都是渾渾噩噩等著生命終結的人,她意識到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幻想從對方身上得到正反饋,因為對方給不了自己沒有的東西。
當她意識到自己曾經的言行舉止如同一直在向乞丐索要大別墅一樣不可實現之后,火速撤離這個負能量場。能量場不對,趕緊撤。
每個人的能量場有高有低,能量低的時候會很難從負能量糾纏中抽身會不自覺和負能量很強的人纏斗。
但是一個人的能量場不會一直低下去,這個朋友一直在用盡力氣提升能量,一旦能量提升了,負能量糾纏瞬間就清除了。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