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
蒙臺梭利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發現了:“人”的發展存在敏感期。她通過對幼兒自然行為的細致、耐心、系統地觀察后指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且很有耐心,而對其他事物則置若罔聞。蒙臺梭利把兒童呈現這一現象的關鍵期稱之為敏感期。
敏感期特征
兒童在敏感期內,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他會被環境中的某一項特質吸引,排斥其他特征的事物。在這個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對一種特定的知識或者技能感興趣,經過這個時期之后,不久就會消失。
兒童在敏感期內,會展現出特殊的內在活力與快樂,這源于他對接觸外在世界的強烈渴望,這就是所謂對環境的熱愛。這種愛并非情緒上的反應,而是智慧與精神的需求,它具體表現在:兒童“沒有明顯的理由,卻長時間對某些動作的重復展示出強烈的興趣,直到突然爆發出某種新機能為止”。兒童就這樣在敏感期的引領下,構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蒙臺梭利認為,敏感期是一種與兒童生命成長相關的現象,并和一定的年齡相適應,處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敏感期時間長短不一。敏感期是短暫的,不是永久不變的,它只持續一段短暫的時期,只要消失,就永遠不可能再現。
敏感期種類
蒙臺梭利通過觀察發現,兒童敏感期與兒童的生命發展息息相關,它直觀地體現在五個方面:對環境中秩序的需求,手和舌頭的運用,走的發展,對細微物體的興趣,以及強烈的社交意愿。依據這五個方面的需求,兒童的敏感期分為以下五種:秩序敏感期、手和口的敏感期、行走敏感期、對細微事物敏感期以及社會性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
秩序是兒童出現的第一個敏感期。
兒童對環境中秩序的需求是大自然賦予兒童的本能。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其實在他出生后的第一年就會出現,甚至是出生后的頭幾個月就會出現,并一直持續到4歲左右。
“大自然賦予了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這是一種內在的感覺。它能識別物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物體本身,通過把環境里相互關聯的部分看作一個整體來認知環境。兒童只有在這種整體明確的環境下,才能指引自我有目的地行動,否則,兒童就無法建立對環境中各種關系的認知。”
兒童對秩序的本能是非常強烈的,而且令人驚訝的是,這種本能會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一個2歲左右的兒童,在表現這種對秩序的敏感時,是用一種不聲不響的方式來表現的,在這一階段,這種敏感性成了他們行動的指南。”他會因為秩序產生自然的快樂,也會因為秩序錯亂而亂發脾氣。對于正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只要物品離開了它們應該在的位置,他就會很快發現,并且要求把物品回歸原位。如果大人不理解這種敏感性,而讓兒童所處的環境秩序錯亂下去,會讓他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不利于以后規則意識的建立。
兒童通常以下列三種方式表達對秩序的需求:① 看到東西擺放在平常固定的位置,他會表現出快樂;② 對于東西擺放的無序現象,他可能會發脾氣;③ 只要他能做得到,會自愿地把東西放回原位。
手和口敏感期
第二個敏感期是手和口的敏感期,表現為嬰兒急切地想用手和舌頭去探索周圍環境的興趣。
“智慧在手指尖上”,正所謂“十指連心”,手與大腦緊密相連,大腦控制著手,手的活動是大腦活動的最好表征。
當兒童出生時,他能夠使用的唯一的器官就是口、眼睛和體感。盡管他剛一出生便有了視覺的敏感期,但腦科學認為兒童的視覺并沒有達到完善,他看到的世界是模糊的。但口則不一樣,孩子剛出生時就能熟練地使用——口,吃奶。口是他連接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最自然通道。
最初兒童僅僅是用口認識手,發展到后面,兒童會用口認識周圍所有的一切,什么東西都能放到嘴里感受,這個過程也完成和健全了口的功能。兒童并不是饑餓了,僅僅是想用口來認識外面的世界,直到手被完全地喚醒。手的敏感期到來,又幫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的發展,直到兒童能夠無處不在不停地到處觸摸,口的敏感期就這樣逐漸過去了。
行走敏感期
第三個敏感期是行走敏感期。這可能是最容易被察覺的一個敏感期,蒙臺梭利把這個階段視為兒童的第二次生命。因為此階段的到來,等于宣告嬰兒階段的結束,他們即將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個體。
大概從9個月開始,孩子便慢慢地進入行走敏感期,這個時間段內,他對走的動作及關于走的行為極其感興趣,并通過不同的方式重復地練習步行,直到能獨立并熟練地行走及完成行走相關的動作時為止,大約持續到2歲左右。
“兒童行走不同于成人。成人走路是為了某種外在的目的,所以他會以穩健的步伐徑直走向目的地。與此相反,兒童行走卻是為了完善自己的能力,實現他自身創造性的某種東西。他走得很慢,并且用一種沒有節奏的步伐,不是去某個最終的目的地。他朝前走,僅僅是因為有個什么東西突然吸引了他。”
細微事物敏感期
兒童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表現在對微小事物的敏感性上。在這一時期,兒童對微小精細的事物會產生強烈的興趣,他們可能會對肉眼幾乎極難看見的小昆蟲產生興趣。
為什么兒童會對微小而精細的事物如此感興趣?他到底想由此發展一種什么樣的能力呢?答案是智慧,所謂智慧就是一種辨別事物微小差異的能力。兒童需要借由環境中的微小事物構建對精確與細致的內在認知,為構建抽象思維做間接的預備,這是一個細微而縝密的自然過程。正如蒙臺梭利所言,“如果人類的勞動與他們的精神和創造性智慧有關,那么精神和智慧必定是人類存在的支點。”
孩子的觀察在他自己看來,其實也是一種“工作”,一種值得他聚精會神去做的“工作”。但是,一些不了解孩子的成人會在孩子觀察某些東西的時候,直接就來打擾他,甚至是阻止他。成人在阻止過程中的訓斥、威嚇,會對兒童的心理產生消極的影響,擾亂了心智的正常構建。
所以,成人不要強行打擾孩子的這種“觀察工作”,完全可以給他一些時間,最后讓他自己主動離開。
社會敏感期
兒童從2歲半左右就開始去“自我為中心”,將步入社會性敏感期,表現在兒童對社交產生極大興趣,他們開始喜歡結交朋友,喜歡參與群體活動。社會性敏感期的教養,有助于兒童學會遵守社會規則、生活規范,以及日常禮儀,為將來他們融入社會,遵守社會規范,擁有自律的生活,和他人輕松交往奠定基礎。
成人要不斷引導兒童的交往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成人不需要過多的主動介入到兒童交往過程中,只需要在他受到挫折時給出建議就好,比如,當他因受到欺負而感到傷心時,可以給予他如何和其他兒童相處的建議,或者可以建議孩子用食物向對方表達好感,化“敵”為友。當孩子受到威脅和欺負時,在精神上給予孩子支持。如果孩子內心足夠強大,外在表現就會自信,也能更順利地度過社會性敏感期。
敏感期是兒童學習的關鍵期,也是影響其心靈、人格發展的關鍵期。
想了解更多、更詳細的孩子敏感期嗎?想知道如何在孩子敏感期正確引導孩子嗎?
3月11日-12日,CMS會長段云波博士即將在竹韻山色兒童之家舉行蒙臺梭利教育大型公益講座,歡迎老師/家長們參加。
預約電話
0532-68851080
186-5325-8285
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并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讓兒童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特別生命力。
本文節選自中國蒙臺梭利協會(CMS)會長段云波博士新書《蒙臺梭利幼兒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