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不是文,要一種跳躍的感悟,同時也要一種跳躍的筆法。詩的篇幅相對短而且有格律要求,講求形式美,則必然需要調和內容的表述方法。故而不可能象寫文章一樣筆筆帶到,面面俱到。新手往往的問題是想寫的東西很多,都寫進去了結果發現居然紙張篇幅不夠,于是將表達不盡的意思在不當斷處斷了,不當省處省了,造成通篇看起來晦澀,臃滯,毛糙。直觀的說,是各種技法的失誤,然則深層次的講,是詩意的欠缺。詩意這個話題太大,那么,就先從“留白”說起吧。
中國文化的妙處便在于“于無聲處聽驚雷”。寫詩詞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用無聲的語言去傳達一種意蘊,而并不是什么都寫出來。都寫實了就缺少詩意。所謂虛實并不只在詞字的選擇間,在你選材取舍的時候便已經開始。大片飛白,是寫詩詞所不可缺少的意境。空山古寺一鐘縈繞,這響聲足夠激蕩起你諸多的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也不用一一寫來。清明的陰雨里多少哀愁不能排遣,牧童的搖指便足以指出一個透明的向往。其外,便是大片的留白。如纖指波動水紋,讓旖旎在空明處蕩漾;如一葩獨立于黃昏,讓幽香四處散溢。
這才是詩詞。
至于如何留白,則是一個需要錘煉的過程。不只是文字,而且是心境。好的古詩莫不有留白。所謂尺幅千里,所謂力透紙背,都是要將每一字的內涵和外延發揮到極致,然后讓每一字組合起來,成為一首優美的樂章。是的,樂章。詩詞是詠唱之文。能從古人佳作中讀出詠唱,能從自然感悟中生出詠唱,能從字詞錘煉中傳達出詠唱,那么你就撥動了那一古弦音,激蕩出隱藏于自己心底的共鳴,也才能感染到讀者與你共鳴。有了這一種心境,你才能大刀闊斧地取舍你的素材,才開始踏入留白的大門。因為只有能感悟到詩意的,你才能知道哪些應該留在虛空里,而哪些需要提出來,反復錘煉,務其精穩。古詩詞之所以講煉字,是有一個前提的,要有一個心境的準備。
所以,注意留白吧。詩詞有余響,其味可頻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