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很考驗家長的耐心,好在操作起來并不復雜。
我女兒圓圓6歲,今年秋天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對她的小學生活,我充滿信心,因為她是一個獨立性很強的孩子。
一年前,從幼兒園中班升入大班時,圓圓提出一個要求:早上自己去幼兒園。
所謂“自己去”,就是我把車停在離幼兒園最近的路口,她自己下車,步行30米進幼兒園的大門。
對她的這個要求,我和妻子欣然同意,并與幼兒園老師溝通,請老師多留意。我對老師說:“不是我們做家長的偷懶,實在是不忍打擊孩子的獨立性。”
有家長問我:“你閨女獨立性這么強,是怎么培養(yǎng)的?我兒子比她大半歲,天天只知道黏媽媽。”
其實,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很考驗家長的耐心,好在操作起來并不復雜,只要說好三句口頭禪就行。
培養(yǎng)孩子生活上的獨立性,我常說:“你來試試。”
仔細觀察就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天生就具備獨立的欲望。正如5歲時提出自己去幼兒園那樣,圓圓從小到大提出過無數(shù)個獨立要求,差不多都得到了我的同意。
半歲時,圓圓因為饑餓而啼哭。我把奶粉沖兌好,把奶瓶放在茶幾上,然后抱著她靠近,并調整角度讓她看到奶瓶。她本能地伸手去抓,我就欠身配合她,讓她感覺是自己抓到了食物。
1歲時,圓圓要求自己用勺子吃飯,我微笑點頭,夸她是個好寶寶。一碗米飯她只吃了一半,另一半灑在桌子上。我默默打掃,不責備。
1歲半時,見我在家拖地,圓圓要求幫忙,我馬上把拖把遞給她。她開心得大笑,使出吃奶的勁兒揮舞,一下子把拖把甩到了床上。我沒有奪下拖把,而是夸她力氣大。
2歲時,圓圓要求自己系鞋帶,因為某個繪本中的狗熊是自己系鞋帶的。我鼓勵:“好呀,你來試試。”她系了兩個死結,我?guī)退忾_,讓她再試。結果,她花了40分鐘打好了人生第一個蝴蝶結。
3歲時,圓圓從幼兒園回來,一臉愁苦地對我說:“老師讓我們回家自己洗一次襪子,可是我不會。”我說:“不會不要緊,有爸爸呢。你先試試。”她用一上午時間學會打肥皂、搓、漂、晾,代價是弄濕了全身衣服。
4歲時,圓圓從幼兒園帶回家一個手工作業(yè):做風箏。她苦著臉說:“爸爸我不會。”其實,我也不會做風箏,但我不能露怯,于是一拍胸脯:“沒事,有爸爸呢。咱一塊兒試試。”那個周末,我開車帶著圓圓跑到建材市場,光找齊做風箏的材料就花了一整天。第二天,我打下手,讓圓圓照著網(wǎng)上搜索來的方法制作風箏。她聚精會神、廢寢忘食,竹篾扎破手指也沒掉眼淚——不是不疼,而是忙得顧不上。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總之,生活上的事,能讓圓圓上手試試的,我都放手。我發(fā)現(xiàn),獨立性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要家長允許,最好稍加指導,孩子都能發(fā)展出很好的獨立性。如果孩子獨立性差,家長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溺愛孩子、不信任孩子導致的。
有家長問我:“什么時候培養(yǎng)孩子生活上的獨立性最好?”
我回答:“孩子愿意嘗試的時候。”
(未完待續(xù))
(原載于婦女生活雜志社《現(xiàn)代家長》2023年第5期“教子有方”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