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
教育不是嚴格苛刻的非此即彼,偶爾一次小小的“偏愛”,不會把孩子寵壞,反而還能拉近親子距離。
“媽媽,如果我作業沒寫完就趴在桌上睡著了,你會把我叫醒,讓我做完,還是把我抱到床上讓我睡?”
“媽媽你太棒了,為什么你不把我叫醒讓我繼續做作業呢?”
“學習是很辛苦,但學習不是受苦。
你都困成那樣了,這時候把你叫起來寫作業,太殘忍了,我寧可讓你明天早點兒起來再寫。
你都困得睡著了,說明身體的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做作業又有什么意義呢?”
“媽媽,你說得太有道理了,你的回答我非常滿意!”
“開后門”順利過關,我又驚又喜。
我驚的是一不小心又經歷了一場女兒的“考驗”,還好自己順利通過了;
喜的是我的教育方法得到了我女兒的肯定,并且她能夠毫無壓力地隨意和我討論各種話題,我想家庭和媽媽對于她至少是安全的、可以交流的、值得信賴的。
這讓我忽然想起了我的小時候,雖然我一直說我爸爸是一個傳統的“嚴父”,但即使這樣,我爸爸也給我開過“后門兒”。
那是我還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的作業實在太多了,時間已經很晚了,我還有很多沒寫完,自己一個人對著好幾本作業都快哭了。
我爸爸大概實在看不去了,搬了把椅子坐在旁邊,幫我一起寫。
為了掩蓋成年人的筆跡,還故意將字寫得歪歪扭扭,假裝是小孩子寫的。
結果,作業交上去,我自己寫的作業得了五分,爸爸替我寫的作業得了四分。
這些事情現在都成了家人間的美好記憶,對于當年那個幼小的我來說,感受到的是大人對小孩的疼愛,感受到爸爸在替我分擔。
當然,我們在這里不去討論孩子作業寫不完的問題,也不是提倡家長要替孩子寫作業,我想要討論的是,這種“開后門兒”在教育上到底意味著什么?
我的理解,是否開后門兒其實就是黑、白、灰的問題,所謂的后門兒就是處于非黑即白和富有彈性之間的一個位置。
馬化騰非常崇尚一種管理理念,叫做“灰度思維,黑白決策”,意思是我們在下定論的時候還是要非黑即白,也就是要有準確的決策指令;
但是思考的過程可以是有規律的、有彈性的。
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給我們提供更豐富、更多元的思維視角和價值觀參考,幫助我們看到事物的本質,最終做出更有利的選擇。
教育也是如此。
給予孩子充分的寬容和理解,包容孩子多元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孩子才能感受到一種溫度,從而得到更為健康的發展。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更喜歡有一定自由度的環境。
成年人在自由度較高的職場環境中更容易做出創新性的嘗試,孩子也是同樣,寬容、自由的氛圍更能激發他們的潛力、創造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動學習的品質。
孩子就像是一粒種子,種子要發芽,要長成它自己的樣子,我們不用管太多,鋤個三五下就夠了,這也是在暗示父母、老師的管教需要有分寸。
比如,我家孩子所在的幼兒園,孩子偶爾會在不是飯點的時間餓了,他就跑到廚房去,跟負責做飯的阿姨要吃的。
阿姨就會悄悄將手邊兒的小點心給孩子一點兒,然后小聲地對孩子說:“不要和別人說喲。”
其實,這也是幼兒園專門和阿姨商量好的——
如果有孩子來廚房要吃的,不要嚴肅地拒絕孩子,就給孩子一點點食物,還要孩子保守這個可愛的小秘密。
孩子在這個時候,感覺到自己是被偏愛的,就會非常開心,他們吃下去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塊小點心,而是一粒小小的愛與自由的種子。
在幼兒園待過的孩子,往往對這里很有感情。
一次,有一個已經上二年級的女孩回到幼兒園去陪那里的小孩玩。
玩著玩著,這個女孩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終于知道這里跟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樣了。”
媽媽問:“有什么不一樣?”
女孩說:“這里給了我們自由。”
自由,一個可以多解的詞,在孩子生命早期,就這樣被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
回想我自己的人生,我的身心在什么時刻感受過自由,可能不過就是在類似的一些小事上。
對于孩子來說也是這樣,沒有人不渴望有人呵護、有人體諒、有人給自己一點兒小小的偏愛。
那些帶著溫情的小小的“后門兒”,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
很多家長常常會忽略這一點,覺得自己是大人、是權威,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于是給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不妥協,不讓步。
然而,教育不該是鐵面無私的,總需要有一個柔軟的余地。
大人要是在適當的時候有所退讓和妥協,這樣教育的效果會遠遠好于步步緊逼和鐵面無私。
曾經有一個孩子突然進到了一個封閉式管理的機構工作,非常不適應,產生了強烈的負面情緒。
在他決定要走上絕路之前,打了最后一個電話給媽媽,跟他媽媽說自己目前的狀態不好,真的很難過,沒辦法克服……
還沒說完,他的媽媽就直接打斷孩子的話,說:
“你不要說這些了,人家能堅持,你怎么就不能堅持呢,你一定要好好干。”
孩子掛上電話,心灰意冷,縱身一跳,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也許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絕望地認為連自己最親的家人都無法理解自己,活著再無意義。
如果那個時候他的媽媽沒有打斷孩子的話,而是耐心地聽孩子訴說,并安慰他,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
如果媽媽的回答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問他:“你這么難過啊,那媽媽來看看你行不行?能不能先請假回家呢?”
最后的結局會不會有所不同?
鐵面無私、沒有溫情的教育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是被關心著、被愛著的;
當僵化的家庭規則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壓迫到一定程度,這個孩子也許會不惜任何代價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著名心理治療師、家庭治療的先驅薩提亞,曾經對家庭規則進行過分析,尤其指出了僵化的家庭規則以及封閉的家庭系統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影響。
根據薩提亞的理論,一個封閉的系統通常由具有下述特點的家庭成員構成:
彼此警惕 具有敵意 感到無能為力、被控制、消極 觀點和行為上僵化 用冷漠的面孔對待彼此
例如,很多家長都會用警告、訓斥的語氣對孩子說“不許和大人頂嘴”,不論孩子說了什么、為什么要說,只要反抗了大人的權威就一刀切地被定義為“頂嘴”,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僵化規則。
但是,只要我們稍稍給這條規則開個“后門兒”,這條“死”規則就會變成一條“活”的行動指南。
比如,根據薩提亞的方法,我們可以在“不要和大人頂嘴”的大原則下,給孩子加幾個“可以頂嘴”的例外情況:
當我想要表達自己的感受的時候; 當我感到自己正在被辱罵和虐待的時候; 當我感到自己一文不值的時候;
如果我們能用寬容的心態去理解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孩子開個“后門兒”,孩子就會覺得格外地感激。
他們由此能切身地感受到溫暖與安全感,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很疼愛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