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代桂云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鏡子回答道:“是你!王后,你是最漂亮的女人!”
聽到這樣的話,王后滿意地笑起來。但白雪公主慢慢地長大,并出落得越來越標致漂亮了。到了七歲時,她長得比明媚的春光還要艷麗奪目,比王后更美麗動人。
直到有一天,王后像往常一樣地去問那面魔鏡時,鏡子作出了這樣的回答:“王后, 你是美麗漂亮的, 但是白雪公主要比你更加漂亮! ”
王后聽到這話,心里充滿了憤怒和妒忌,臉也變得蒼白起來。她叫來了一名仆人,對他說:“給我把白雪公主抓到大森林里去,我再也不希望看到她了。”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長大。邪惡的王后、美麗的白雪公主和善良的小矮人,成為很多孩子最初的道德啟蒙。現在我們從自體心理學的視角來解讀一下這個童話故事,或許會對父母有不同的啟發。
假如王后在小的時候,有一位像魔鏡一樣的母親,會發生什么?我們假設一個場景:小女孩穿著漂亮的連衣裙,手里拿著一束剛采下來的鮮花,快樂地跑向母親。清晨的陽光在她金色的頭發上跳躍。母親笑意盈盈地迎向女兒,接過鮮花,輕輕吻了一下小女孩的額頭,贊嘆說:“你真是一個美麗的小天使!”小女孩看到母親眼中閃耀著的光輝,內心更加快樂。
從母親的眼睛——這個神奇的魔鏡中,小女孩知道自己是美麗的、可愛的、美好的……一次又一次,在與母親共情的、溫暖的互動中,小女孩確認了自己美麗。長大之后,小女孩成為王后,這時不需要魔鏡,她也知道自己是美麗的并欣賞自己的美麗,因此不會妒忌白雪公主的美麗。
自體心理學認為,兒童的自體發展是由父母(或其他養育者)的共情能力決定的。善于共情的父母能夠準確地感受到兒童的想法和感受,并以充滿感情的、促進發展的方式來回應兒童,這被稱作“鏡映”。兒童也需要將父母“理想化”,以通過這種理想化的溫暖來感受強大、美好和安全。
除了鏡映和理想化,自體心理學家還提出,在童年生活中,夸大對于自尊的健康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兒童的夸大必須被父母贊同并鼓勵。“我是最漂亮的!”“我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但孩子的這種自我夸大會讓很多父母感到不安。特別是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哪怕一個三、四歲兒童的自豪式夸大也容易被父母打壓,甚至嘲諷。
一個5歲的男孩跑進房間,叫嚷著“我是超人”,他剛剛打敗了一個大壞蛋。在奔跑中,他撞到了桌子并將上面的花瓶打翻在地,飛濺的水、鮮花和陶瓷的碎片到處都是。爸爸沖進了房間,沖他怒吼:“你把房間搞得一團糟,為什么你不能小心一點呢?你不是超人嗎?你不是會超能力嗎?讓我看看你怎么把花瓶恢復原樣!我看你壓根就做不到!”
爸爸沒有以共情的方式回應孩子對快樂、力量和與眾不同的需求,也沒有以恰當的方式回應孩子——他把在成長過程中不小心打碎東西這種普通事件,夸大為一場事故。他向兒子大發脾氣,羞辱他,還取笑他的超能力。假如這位父親總是以這種方式對待他的兒子,這個男孩將有可能無法感受到自己是足夠強壯和有力量的。
如果爸爸換一種回應方式:對著“闖禍”的兒子調侃地說:“超人的威力真是太強大了!不過下次如果再小心點就更好了,我們一起清掃一下戰場吧?”這樣,爸爸即鏡映了兒子的強壯,又保護了他的自尊。
共情不當的父母塑造孩子的虛假自尊
一個8歲的女孩參加學校組織的美術比賽,盡管她以前從沒有學習過畫畫,她的父母仍對她說:“你從小就是一個天才的小畫家,一定會得獎!”結果,女孩連初賽都沒進入,而她學習美術多年的同桌得了一等獎。她向父母哭訴,父母說:“評委太不公平了,爸爸媽媽會打電話向校長投訴的。”
女孩的父母向她傳達了一種不合實際的期望。當女兒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時,他們選擇去責怪別人,而不是幫助女兒客觀地評估自己。如果父母總是以這種模式來回應孩子,這個女孩將來可能發展出錯誤的、被高估的自體感,以及過度膨脹且脆弱的自尊。在人際關系中,她會使用一種有缺陷的自尊管理模式,比如不停地尋找別人來支持自己的脆弱自尊,容易妒忌別人,并把失敗的責任推在別人身上。
父母應允許孩子“使用”自己來管理自尊
一個3歲的小女孩正在和媽媽玩過家家。她讓媽媽扮演小女孩,自己扮演媽媽。她告訴“寶寶”乖乖地坐好,她要給她做飯。她做了各種“好吃的食物”,擺到“寶寶”面前。媽媽積極回應小女孩,并且以寶寶的身份告訴“媽媽”,自己是一個多么乖巧可愛的孩子。女孩則效仿她媽媽平時的聲音說:“我是這世界上最好的媽咪!”
媽媽通過積極的共情來回應小女孩渴望和她玩、把她理想化并且控制她的這種愿望。小女孩通過對媽媽的認同來感到強壯和有力量,這也幫助她構建了自體感。另外,媽媽把女兒感受到的驕傲鏡映出來,幫助小女孩發展了自尊。相反,如果媽媽心不在焉,或者無法從內心里與女兒的情緒狀態和需要共情,那么孩子很難發展健康的自尊。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成為一面“魔鏡”,能夠為孩子提供及時的、共情的、真實的鏡映。在父母的鏡子中,孩子會逐漸構建出清晰的、充滿生命力的自體感,并形成穩定的、健康的自尊。
~ end ~
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壹心理專欄作者,青島藍橡樹心理援助中心創辦人。
關注心情港灣,閱讀更多原創經典!
《打孩子的父母是想從孩子那里獲得欣賞》
《退路并不是真的讓我們后退,而是讓我們更有勇氣向前沖》
《犧牲自我的愛,是原生家庭里最大的傷害》
《沒有情感共鳴,孩子生病了》
《人類勝過AlphaGo的秘訣》
《慢性疼痛患者,你該了解的神經病理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