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盡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了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余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其他帝王難以與其相比。就是這么偉大的皇帝,他的身世一直是撲朔迷離,關于秦始皇之生父究竟是誰的問題,歷史上沒有定論。
秦始皇的姓氏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自稱祖龍。
古代的姓與氏是兩個概念
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統,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族屬所共有的符號標志。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標記,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開氏始祖的符號標志。氏是部落、宗族的分支,是小宗(支系)的族號,子孫分支就以氏來區別。他們的姓不變,而以分支的國、邑、地、官、謚、字、業等各自為氏以示區別。
嬴姓
《史記·秦本紀》記載:“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勛于唐虞之際,受土賜姓。”秦始皇的祖先可能是黃帝公孫軒轅的嫡親孫子顓頊,顓頊的五世孫(玄孫)伯翳(大費)因協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賜姓嬴。
趙氏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有:“(秦始皇)生于趙,故名趙政。一曰秦與趙同祖,以趙城為榮,故姓趙氏。”
《史記·秦本紀》記載:“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和“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這里的“造父”是嬴姓中的一人,擅長駕車,周穆王西巡時曾跟從有功,被封在趙城,這一支后人遂以地名為氏。
秦始皇生于正月,故起名為正,古代正通政,因此寫作政。秦以前,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以秦始皇按當時人叫法應當叫趙政。
秦始皇的身世
秦始皇不僅有嬴政、趙政的名字,還有人認為他“呂政”。
秦始皇又怎么會有這個名字呢?這就牽連到他的身世之謎——生父是秦莊襄王還是呂不韋?這也是一個歷史上的大八卦。
《史記》影射了嬴政的身世
呂不韋看上了子楚這個“潛力股”
秦莊襄王本名子楚,后改名子楚,生母為夏姬。子楚母子均不受安國君的寵愛,加上安國君又有二十多個兒子,更不會重視子楚了,于是子楚就被送到了趙國邯鄲作人質。
衛國大商人呂不韋到邯鄲做生意,知道了子楚的情況,認為他“奇貨可居”,便與他密謀起了一樁“大生意”。
呂不韋跑到秦國“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獻給沒有兒子的華陽夫人,把子楚夸得天花亂墜,華陽夫人也想找個依靠,就勸說安國君立子楚為嫡子。安國君答應了,還請了呂不韋當他的師傅。
子楚看上了呂不韋的小妾趙姬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子楚看上了已經懷有身孕的趙姬,請求呂不韋把趙姬給他。呂不韋剛開始還很生氣,后轉念一想,既然趙姬已經懷孕,把她獻給子楚豈不是更能“釣奇”。后來趙姬就生下了嬴政,自己也被立為夫人。
子楚被立為太子、嬴政回秦國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緊急,趙國想殺死子楚。呂不韋和子楚賄賂了守城官吏逃到了秦軍大營,后來回到了秦國。趙國又想殺了趙姬和嬴政,但因為趙姬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她和嬴政才得以隱藏起來,免遭一死。
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趙國也護送趙姬和嬴政回到秦國。
嬴政終成王
秦孝文王當了一年的君王就去世了,子楚便名正言順的繼了位(秦莊襄王),嬴政就成了太子。他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
而秦莊襄王也沒有堅持多久,繼位三年后便去世(前246年),嬴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稱他為“仲父”。
后來,嬴政逐步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史記·秦本紀》里還有這樣的記載:“周歷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呂政殘虐。”這里是東漢班固的話,直接稱呼秦始皇為呂政。
按照這些記載,呂不韋從一開始就是在利用子楚,后來很有可能是故意用趙姬的美色來吸引子楚,并且知道趙姬有孕還故意隱瞞,這分明是一個大大的陰謀、大大的套兒!這樣就不得不使人推斷:秦始皇的生父應該是呂不韋。
班固的《漢書》、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都采用了類似的說法。《漢書·王商傳》記載:“臣聞秦丞相呂不韋,見王無子,意欲有秦國,即求好女以為妻,因知其有身,而獻之王,產始皇帝。”
這種觀點對嗎?
《史記·秦本紀》記載了:“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這里還說的是“秦莊襄王子也”。《史記·楚世家》還有一條記載:“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這里稱他為趙政,不是呂政。
這前后太矛盾了!也有很多值得讓人懷疑的地方,估計司馬遷自己都沒搞清楚吧!
生父是呂不韋觀點的漏洞
趙姬不一定有孕
趙姬的肯定是一個特別漂亮的女人,能讓人一見鐘情,她的舞姿肯定也是十分吸引人。當時子楚并沒有發現趙姬懷孕,說明趙姬還沒有顯懷,處在孕早期。或許說她根本就沒有懷孕,因為孕早期做大動作容易流產。
如果趙姬真的事先有身孕,子楚壓根一點兒也沒看出來,這很不合理。
不知道生男生女
按照古代醫療技術,呂不韋肯定不能提前知道趙姬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那他就不能確定這個后代日后可以登上王位。
風險太大不劃算
呂不韋是一個非常精明的商人,如果隱瞞趙姬懷孕的事情敗露了,那他這輩子就完了,自己的孩子生下來也活不下去,拿兩條命來做賭注實在不是明智之舉,更何況生男生女都還不知道。
懷孕周期不合理
《史記·呂不韋列傳》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這里的“大期(jī)”指的是婦女足月分娩的日期,一般指十個月,也有注釋指十二個月。
古人常說“懷胎十月”,而在現代醫學中,自成熟卵受精至胎兒娩出,一般為266天左右。為便于計算,妊娠通常是從末次月經第一天算起,足月妊娠約為280天(40周),正常的胎兒是在40周前后1~2周出生。
如果趙姬在被子楚要走之前已經懷孕,她又是“至大期時”生子,那她的妊娠期至少得有12個月,這已經完全超出了正常的妊娠期,可以稱作過期妊娠。現代婦女過期了還沒反應的話要立刻住院打催產針催生,或者直接就剖腹產了。
過期妊娠的胎兒圍產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并隨妊娠延長而加劇,妊娠43周時圍產兒死亡率為正常3倍,44周時為正常5倍,對胎兒和母親的危害有:胎兒窘迫、羊水量減少、分娩困難及損傷。更嚴重的情況是,胎盤老化、羊水渾濁,胎兒可能是個弱智,或者直接缺氧死掉了。但秦始皇精力過人,也精明過人,他絕對是個正常產出的嬰兒,不可能是過期妊娠。
司馬遷怎么知道趙姬事先懷孕
這件事被曝光,肯定是有人泄密,那這人是誰?
趙姬和呂不韋因為自身利益肯定不會泄密,子楚如果知道他肯定就采取措施了,而秦始皇更不會想讓其他人知道他竟然不是正兒八經的皇族血統。所以,說他的生父是呂不韋極有可能是杜撰出來的。
后人恨透了秦始皇,潑他臟水
清末文人袁枚有這樣一首詩:
生則張良錐之荊軻刀,
死則黃巢掘之項羽燒。
居然尚在臨潼郊,
隆然黃土浮而高。
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帝王,但是他滅了六國,六國的百姓肯定是恨透了他。他的統治也是相當的殘暴,令百姓痛苦不堪,那有人杜撰他的身世來污蔑他也是極有可能的。
被趙姬的聲譽影響
趙姬其實是一個可憐的女人,她在趙國時被呂不韋所買,又被呂不韋獻于子楚,子楚死后趙姬貴為太后,仍相繼于呂不韋、嫪毐淫亂于后宮,還和嫪毐生了兩個孩子。后來嫪毐和那兩個無辜的孩子先后被秦始皇處死,呂不韋也自殺了,趙姬遭幽禁,于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郁郁而終。
《史記·呂不韋列傳》有這樣的記載:“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啗太后。”《史記》對趙姬的描述是“淫不止”,歷史上對她的評價一直不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把對母親的看法影射到兒子身上。
就像現在傳言王寶強的兒子不是他親生的,有些人很有可能以孩子媽媽的為人來猜測他們的血緣關系,但猜測畢竟只是猜測,唯一的證據只能是DNA。
從這些不合理的地方和現代醫學的知識可以推斷出,秦始皇的生父就是子楚,不是呂不韋。
西漢劉安的《淮南子》里面有兩處“趙政”的記載:一處是“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一處是“趙政晝決獄而夜理書”。東漢王符的《潛夫論》也提到:“六世而始皇生于邯鄲,故曰趙政”。這里都稱秦始皇為趙政。
秦始皇的功過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影響較大的幾項有:
1.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并延用至今。
2.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后中國統一后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3.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4.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5.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6.修建長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使之長期成為國界。
7.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8.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并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雖然秦始皇的成就是前無古人,但他也有不少過失:
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
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布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稱『焚書坑儒』。
史書也要謹慎的讀
目前,對《史記》的懷疑仍然遭到很多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雖然司馬遷的記載中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但是他的著史風格相當嚴謹,所以在沒有確鑿證據證明秦始皇的身世之前,不能隨便懷疑《史記》的記載。
但古代的書籍都是文人一個字一個字抄錄流傳下來,就連我們最熟悉的《論語》也有好幾個版本。所以,史書里的記載有可能經過了后人的杜撰,也有可能出現小小的誤傳,不一定是100%可靠的,但是瑕不掩瑜,絕對不能否定它們的價值。
或許秦始皇的身世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那么重要了,秦始皇就是秦始皇,他改變了歷史,改變了中國,甚至是改變了世界。在西方,人們常把秦始皇與羅馬帝王愷撒相提并論,在任何一個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幾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或許有些事實永遠不能完全確定,因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有感情的人寫出來的歷史。
往期精彩:
作者:“還原社”公眾號(hy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