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我因為沒化好妝而哭泣,
你卻安慰說我是你眼里最漂亮的。
你的一句“你不懂”,
讓我破涕為笑。
我笨手笨腳,
想試著體驗生活的時候,
你卻總是滿是心疼,
奪走了我學習的機會,
只因為一句“你不懂,讓媽媽來。”
我慢慢長大,
想幫你分擔家務,
你卻催促我學習、休息,
自己默默奉獻,
我開始習以為常。
再到后來,
我開始拒絕任何的幫忙,
叛逆地想要成全你的那句“你不懂”。
當我想要獲取自己的自由空間,
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時,
你卻還是擔心地說“你不懂”,
卻從不告訴我應該怎么辦。
卻發現這些年來的“你不懂”,
真的讓自己變得什么都不會了。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和孩子很常見。從小開始,因為孩子繁重的學業壓力,家長們便開始了被“奴役”的生活。衣食無憂的孩子每天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從來不去管家務,偶爾想要幫一下忙時,等來的不是父母的鼓勵而是呵斥“你去學習吧,別的都不用管?!?/strong>
多少孩子正因為父母的一句“你不懂”而最后真的變成了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做。等有一天你發現孩子成了生活上的“弱者”時,你是不是才會反省,我給孩子全心全意的愛難道錯了嗎?
是的,你的確細心地保護著孩子長大了,但孩子卻長期接受著你擔心的“愛”,受之無愧,卻不知如何去關愛他人,變成了不愿付出“愛”的空殼。而這樣只知索取而不知感恩的孩子,在成年后很難融入社會,因為社會不可能“無條件”給予任何人想要的東西。
每個孩子對生活中的新鮮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當孩子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時,父母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引導。
比如孩子想要做某項家務時,不妨讓他試一試,別擔心他搗亂或做不好,只要有心,沒有學不會的事。
當孩子想要學習某項才藝時,可以帶他先去了解和體驗,如果真的有信心和耐心堅持下去,那就鼓勵他學。
當孩子想外出游玩時,聽一聽他的想法,為什么想要去那里,能否全家一起出發……
孩子的每一次體驗都是對未來生活的良好積淀,不要因為時間、金錢或“你不懂”等原因,澆滅孩子體驗生活、學習生活技能的熱情。
別讓自己的一味付出成為習慣,適當地做“懶”父母:
下班回到家,向孩子撒撒嬌,能否給爸媽一個擁抱?能否幫爸媽拿拖鞋?
吃飯時,告訴孩子做飯并不容易,能否給家人夾點菜?能否試著洗碗?
玩耍時,告訴孩子家里保持整潔需要經常打掃,下次打掃能否幫幫忙?
做作業時,告訴孩子學習都是艱辛的,不努力付出,就不能收獲豐富的知識。
……
帶孩子外出時,告訴孩子如果自己愿意可以和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物品,付出時間,才能收獲真正的友誼。
平時不妨帶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比如照顧孤寡老人,或為山區的孩子捐衣物、書籍、錢等,或喂養小動物等,讓他懂得付出的意義。
作為父母,家庭和睦相處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的范本。夫妻恩愛,孝敬老人,幫助他人。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之下,經常告訴孩子“我愛你”。
當孩子給你分享他喜歡的事物或為你準備的東西時,請欣然接受他的好意,感激他給你的愛。
適當地向孩子示示弱,在自己不舒服或累了或難受時,請求孩子幫忙照顧你,倒杯水、捏捏腿、唱首歌等,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充滿力量的,從而更有動力。
偶爾和孩子角色互換,讓孩子體驗當父母是有多么辛苦,每天除了工作、家務還要照顧家庭。
每個孩子內心都有一顆“愛”的種子,需要父母的悉心澆灌,才能穩穩扎根、發芽。其實孩子并不是“不懂”,反而他們擁有強大的給予“愛”的能力。只有引導孩子感受生活,體會愛與被愛,TA才會心懷感恩、熱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