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想到家,就好像現在的人,一想到汽車一樣,所浮現出來的汽車是不一樣的。
曾仕強
你看西方人的家,只是十八歲以前他所依托的一個成長的場所,因為他們多半十八歲以后他就要離開家,而且從此以后跟家人的關系是會改變的。
我們中國人完全不是這樣的,我們家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跟家人一輩子不會改變。很多人就說,你看中國人,長不大。他本來就不需要長大嘛,只要有父母在,你長大干嗎呢?
這是因為《易經》給我們一個很明顯的啟示,《易經》怎么說?社會人群最小的單位不是西方人所說的個人,不是,它是家庭。這樣我們馬上想到,為什么小孩子在外面說錯話,做錯事,我們不會罵他,我們專罵他父母。
易經
很多人又很不以為然,小孩子做錯怎么罵父母呢?他不了解,中國人對家庭的看法跟西方是不一樣的,小孩是誰教的?父母教,而不能把責任推給老師了。老師是他六歲以后的事情,所教的是知識,家庭是負責道德的,學校是負責知識的。
所以我們又誤會了易子而教,好像我這小孩我教不了了,你去教吧,不是這樣。易子而教,是指知識方面,而不是指道德方面。道德方面,媽媽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對象,其次是爸爸,所以這兩個人跟小孩一輩子道德的成長絕對是密不可分的。
我們再說一遍,小孩子在外面,并不代表他個人,他就代表這個家庭,甚至代表這個家族,所以小孩在外面說錯話、做錯事,該罵的是父母。那這樣我們就覺得做父母很辛苦啊,不錯,所以中華文化里面只有《孝經》沒有《慈經》。
孝經
因為父母很辛苦,小孩不能去挑剔父母,你怎么給我吃這么差勁的飯菜?你怎么給我穿這么很難看的衣服?你怎么這么窮?你怎么這么丑?不可以。現在很多人動不動挑人家怎么當父母,愧對圣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