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談話對象的身份,然后再開口
中國有句諺語:“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見什么人說什么話。”說場面話不看對象,常常讓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本意,從而在無形之中與別人拉開了距離。反之,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并依據(jù)其情況,尋找與之相適應的話題和談話內容,雙方就會覺得談話比較投機,彼此在距離上也顯得比較親切。對方會覺得你是一個極具親和力的人,從而愿意與你相處。
看對方的身份地位說話
幾乎沒有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不考慮到彼此的身份。不分對象,不看對方身份,都用一樣的口氣說話,是幼稚無知的表現(xiàn)。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普通人對于有名氣地位的人等,不必表現(xiàn)得屈從、奉迎。但在言談舉止上則不要過于隨便,有必要表現(xiàn)得更加尊重一些。在不是十分嚴肅隆重的場合,身份較高的人對身份較低的人說話越隨和風趣越好,而身份較低的人對身份較高的人說話則不宜太過隨便,尤其在公眾場合,說話要恰如其分
地把握好自己與聽者的身份差別。地位則是個人在團體組織中擔負的職位和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社會職責和交際目的,對口才表達也會產生不同的需求。
例如,與上司說話,或是探討工作,我們應該盡量向上司多請教工作方法,多討教辦事經驗,他會覺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裝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動去問上司:“關于這事,我不太了解,應該如何辦?”或:“這件事依我看來這樣做比較好,不知局長有何高見?”上司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嗯,就照這樣做!”或:“這個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體這樣就好了!”如此一來,我們不但會減少錯誤,上司也會感到自身的價值,而有了他的幫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
針對對方的特點說話和人交談要看對方的身份、地位,還要看對方的性格特點,針對他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這樣才有利于解決問題。
春秋時期的縱橫家鬼谷子指出:“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辯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與貧者言依于利,與卑者言依與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銳。”意思是說,和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tài)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要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
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干嗎?”孔子說:“不能。”又一次,另一個學生冉求又問:“聽到了,就去干嗎?”孔子說,“干吧!”公西華在旁聽了犯疑,就問孔子:“兩個人的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卻相反。我有點兒糊涂,故來請教。”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的意思是說,冉求平時做事好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好勝,膽大勇為,所以我勸阻他。孔子教育學生因人而異,我們談話也要因人而異。
與異性談話要注意距離
與同性和異性交流,在說話方式、措辭和態(tài)度上都應有所區(qū)分,尤其在與異性說話時,要注意關系的親疏遠近,選擇適當?shù)姆Q呼用語,談話中也要盡量避免一些模糊、曖昧的詞語,否則容易引起誤會甚至對方的反感。
一個男子在火車站候車,看見坐在身邊的一位女士風韻照人,便湊上前去搭訕。男子:“你這雙襪子是從哪兒買的?我想給我的妻子也買一雙。”女士:“我勸你最好別買了,穿這種襪子,會招來不三不四的男人找借口跟你妻子搭腔的。”
所以,男士同女士交談,一定要對她們的心理有定的了解,注意男女有別,-定要保持應有的距離,而不能把男人圈里的東西隨便搬過來。此外,男性與女性說話,一般不宜貿然提起對方的年齡,尤其和西方女性交流時更要注意這一 點。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心態(tài),有時候甚至不會從外部表現(xiàn)上明顯地表露出來,這時作為表達者就應當洞察對方的心理,以便進行有效的交流。既然大家日常說話有差別,同樣的話,可能對這個人說,他很愿意接受,而對另外一個人說,不但不接受,而且還產生了反感,不利于交流。所以遇到不同的人要說不同的話,“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才能真正引來對方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