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自古就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與我們朝夕相處,忠誠地獻出自己的一切,贏得德禽的美譽。西漢初期,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謂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首戴冠者,文也”。雄雞高聳火紅的雞冠,極為壯觀漂亮。“冠”與“官”諧音,“文”的意思是禮。古人以冠冕堂皇為禮,含有升遷騰達的寓意。
“足博距者,武也”。距是雞腳后面突出的似足趾之物,公雞走起路來,昂首挺胸,趾高氣揚,威武雄壯,故曰“武”。
“敵前敢斗者,勇也”。雞對它的兒女百倍呵護,若是突遇鷂鷹或其它強敵襲擊小雞,母雞會立即把小雞護在翅膀底下,高聲尖叫。公雞則會羽毛倒豎,鳴叫迎戰。就連那威嚴殺氣的黃鼠狼,此時也要退避三舍。如果蝎子或蜈蚣遇上,更是難逃葬其口腹的厄運。
“見食相呼者,仁也”。在動物中,雞家族之間的摯愛,堪稱楷模。公雞找到蟲子后,會“咯咯咯”地呼喚母雞前來享用,自己卻樂不可支地撲閃著翅膀。母雞對自己的子女關懷備至,常叨著小蟲或米粒送到小雞跟前,“咕咕咕” 叫著看著雞崽吃食。
“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雄雞司晨,守夜有時,準時喚醒人們起床。幾千年來,雞伴隨著中華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習俗,寒暑往來,樂此不疲。雞這種守時報曉的美德,贏得了人們的贊譽,也享有農歷正月初一謂之“雞日”的美名。
正因為雞是可信賴的“五德之禽”,有詩贊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潛五德;瞻顧候明時,東方有精色。”
雞有它獨特的象征意義,人們從雞的動物特性中演繹、聯想出它的象征意義如下。
美好吉祥的象征
雞在古時候是一種野生飛禽,它們的外貌是頭帶紅冠,身披彩羽,后有金色的雉尾,后來變化成雞。在古書中,雞有許多名字,如《莊子》稱“時夜”、“魯雞”;《禮記》稱“翰音”;《爾雅》稱“蜀”;《古今注》稱“燭夜”;《千金·食治》稱“家雞”;《論衡》稱“酉”等;而“金雞”,則是人們送給它的美稱。
“雞”“吉”諧音,古人認為雞是上天降臨人間的吉祥物。神話中的三足鳥、火鳥、鳳凰,都是它的先祖。周亮工《書影》記載:“正月一日,貼畫雞。……中州貴人尤好畫雞于石,元旦張之,蓋此地乎雞為吉,俗云室上大吉也”。在山東曲阜,人們待客宴飲時,有“無雞不成席”的習俗,雞用紅公雞,作為第一道菜,取“萬事雞(吉)當頭”之義。雞作為吉祥之物被運用至各種民俗藝術中。如“雞頭鞋”是嬰兒滿周歲時外婆贈送的禮物,民謠說:“過歲不穿鞋,長大不成才”,雞頭鞋造型有趣,寓意吉祥。再如雞枕,據老人說:“娃娃枕雞枕,乖巧又聰明。”此外,民間寓意吉祥的工藝品中還有:雞香袋、雞圍嘴、雞兜肚、雞枕邊、雞圍裙、雞坎肩等。
在中華民族的吉祥符號和文化象征中,鳳凰的地位僅次于龍。它是中國古人對多種鳥禽和某些游走動物模糊集合而產生的神物,其形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所謂“羽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格物總論》)。而雞,則是鳳凰的比較重要的取材對象之一,按《說文》所言,雞是將自己的長喙尖嘴貢獻給了鳳凰。《樂葉圖》稱“鳳凰至,冠類雞頭”,這是說鳳凰頭上的冠類似于雞冠。
更多的時候,古人認為“鳳凰為雞”或“以雞為鳳凰”。如徐整《正律》稱“黃帝之時,以鳳為雞。”《山海經》載,丹穴山有一種鳥,“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孝子傳》記,“舜父夜臥,夢見一鳳凰,自名為雞”。《桂海禽志》載一種鳳,其頸毛類雄雞。雄雞善鳴,有司晨的功能;鳳凰也善鳴,所謂“鳳凰鳴矣,于彼高崗”,“百獸率舞,鳳凰司晨鳴”。漢代李陵有“鳳凰鳴高崗,有翼不好飛”的詩句。這“有翼不好飛”,也該是雞的特征。在中華傳統菜肴中,大凡以“鳳凰”為名的,一般都是雞。如雞爪被稱為“鳳爪”、雞翅被稱為“鳳翅”、雞腿被稱為“鳳腿”等,陜西商洛丹鳳縣的鳳冠山亦稱雞冠山。諺語中的“雞窩里飛出金鳳凰”、“鳳凰落架不如雞”等,既說明鳳凰和雞是有區別的,又說明鳳凰和雞是相近相關的,似乎可以這樣理解:“雞窩里飛出金鳳凰”,是說雞可以升華、“神化”為鳳凰;“鳳凰落架不如雞”,是說鳳凰也可以降格,“俗化”為雞。
勇敢善斗的象征。
這一象征意義源于“斗雞”而來。斗雞在我國歷史上久盛不衰,《戰國策·齊策》最早記載我國先秦時期的斗雞娛樂:“臨淄之中七萬戶……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從考古出土的漢代石刻和畫像磚上可見形象逼真的斗雞圖。斗雞在唐朝盛行,日本遣使來朝,曾把斗雞的見聞介紹回國,日本也仿效一時。以后又傳向老撾、越南、菲律賓等國,如今國內和世界各地還有斗雞。
平時平凡柔弱的雞,一旦搏斗起來,則氣氛緊張,勇猛頑強,廝殺激烈。人們從中受到啟發和鼓舞,學習雞的勇敢善斗,斗雞被推廣到軍中,用以激勵戰士的勇氣,提高兵卒的斗志。這一點在古希臘有一個例子,公元前的某一年,希臘有位將軍率兵開赴前線去同波斯軍作戰,行軍途中,他看到有兩只公雞在相斗,心里不由一動,他想,倘若士兵的斗志都像這公雞一樣頑強,必定能贏得即將進行的戰斗的勝利。于是,他命令隊伍停下來,讓士兵們觀看這兩只公雞的勇敢搏斗,果然,士兵們受到鼓舞,在戰斗中都很勇猛,大敗波國。為了紀念這次輝煌的勝利,希臘國王決定從此每年在雅典舉行一次斗雞大會,斗雞活動很快傳遍全希臘,不久又傳到地中海各國、古羅馬及其他國家。希臘軍隊的這次勝利,印證了“兩軍相遇勇者勝”,但“勇”卻源于斗雞的啟發。
辟邪鎮妖的象征
雞作為人類的保護神,可見于元旦“畫雞戶上”,門上張貼雞畫,百鬼不敢上門。戰國時代民間已有殺雞懸戶,掛葦索以逐百鬼的習慣。重明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據晉代王嘉《拾遺記》記載: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重明鳥,這種鳥“狀如雞,鳴似鳳”,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因重明鳥模樣類似雞,人們就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以退魑魅丑類。南朝梁宗懔著《荊楚歲時記》載有“正月一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雞成了門畫中辟邪鎮妖之物。唐朝后期,人格形象門神出現,貼畫雞逐漸淡出。如今,在包頭以北的內蒙古陰山,家家貼民間木刻的雙雞,把雞作為全家的保護神,在河南、山西、陜西等省,每到農歷“清明”時,農村家家都要剪紅公雞或貼“雞王鎮宅圖”。河南靈寶一帶,五月端午,婦女都會剪一對昂首挺胸的大公雞,貼在家門上,白族和彝族有戴雞冠帽驅邪納吉的習俗。過去在桃花塢年畫中也有“雞王鎮宅”的年畫,圖案上是一只大公雞口銜毒蟲。
古人將雞的“神力”排位在驅鬼辟邪之神“郁”、“壘”之上。《河圖托地圖》記載:“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并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而殺之”。古人認為,雞是神物,雞和雞血具有驅鬼邪去災禍的作用。在祭儀中約定俗成取用雄雞,尤其是白雄雞。《山海經》云:“祠鬼神皆以雄雞”。陳藏器《本草拾遺》云: “白雄雞生三年者,能為鬼神所役使。”
雞卜是較古老的占卜方式,《史記·孝武本記》:“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唐代大詩人柳宗元寫下了“雞骨占年拜水神”的詩句,為古人的雞卜習俗留下文字證據。中國古代中原地區以及現代的彝族、佤族、土家族等民族,都以雞作為祭祀的牲供上物,以雞卜決定重大事項、個人或家庭的兇吉禍福。如:彝族少女成人禮用雞占卜。
雞可驅邪去災,雞叫還可以驅鬼。在民間的傳說中,鬼最怕聽到雞聲,因為鬼只能在黑夜里活動,而雞啼叫,代表天快亮了,天一亮,鬼便無法可施了。這種迷信直到解放初期,大人們還經常告訴孩子們說:晚上倘若遇見了鬼,只要學叫雞啼就可以把鬼嚇跑。
守信準時的象征。
晉代郭璞《玄中記》云:“蓬萊之東,岱與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常有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天雞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告訴人們應該起床準備工作了。
雞守夜報曉,對于古人來說,其意義實在太大了。在古代,沒有報時的鐘表,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天亮作為一天工作的開始,而何時天亮卻是由公雞報曉來決定。人們信賴公雞,是因為公雞有信德,而雄雞報時從不會報錯,古人說這是“守夜不失時”,是信德的表現。古代的計時工具十分簡陋,如漏壺,雖可計時,卻不可能按時叫醒人們。現代的人利用鬧鐘的鈴聲使自己從睡夢中驚醒,雖然鬧鐘叫人十分準時,但是總不如雞鳴來得親切而且有情感。雞不管酷暑寒冬,還是晴雨風雪,它都守信報曉,從不懈怠、誤時,決不偷懶。正是因為有了雞在黎明時的打鳴報曉,人間才開始了新的一天生活。俗話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按今人的話說,就是雞有勤奮、準時、守信、守紀、認真負責的好品德。
光明和太陽神的象征
古人視公雞為太陽鳥,是光明和太陽神的象征。雞啼日出,雞生物習性與太陽運轉(實為地球自轉)的天然偶合,組成了太陽鳥原型。后羿射日的故事家喻戶曉:當他射下太陽(仲)時,天空中落下這大神的羽毛。屈原在《楚辭·天問》中發出“羿焉畢日?烏焉解羽?”的感嘆。《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高誘注:“踆”,猶蹲也,謂三足烏。韓愈《李花贈張十一署》詩:“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王充《論衡》里有“日中有三足烏”,金烏(三足烏)變成了太陽的別稱,這些均是太陽鳥的典型記載。
據說,三足鳥是帝俊的兒子,一共有十只(被后羿射殺留一只),他們作為火的精靈,全身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是太陽的化身。漢代磚畫與帛畫中均有此物。浙江地區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壁、玉琮等玉器上,有古人精心刻畫的鳥神神符圖像。神符刻畫著三層臺階的祭壇,祭壇的柱上站立一只昂首遠眺的鳥神,祭壇中有一個雙線大圓圈,圈中是表示烈焰的七個螺紋飾小圓圈,祭壇下面刻畫著兩頭翹起形似彎月的圖,托著烈焰般的雙線大圓圈,這一批玉器是良渚文化時期古人祭天的禮器。江蘇昆山周莊沈廳(為明清建筑),在一階堂屋門檐牌樓壁上,清晰可見雞體內含火球式太陽的形象。河姆渡遺址中有“丹鳳朝陽圖”當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丹鳳朝陽圖”。此外,我國還有所謂“金烏西墜,玉兔東升”之載,就是指太陽西下,月亮東升,可見,金烏象征太陽。中國民間認為雞就是鳳,鳳就是雞,《山海經、南次三經》:“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在一些漢代畫像磚和石雕中,鳳凰直接就是雞的形象。因此,從奉祭鳥神、鳳凰到日中三趾烏,雞作為太陽神的動物象征具有普遍性。
毛澤東的“一唱雄雞天下白”。公雞報曉,意味著天將明,再進一步引伸一下,就象征著由黑暗到光明的解放,例如說“雞叫了,天亮了,解放了”就是這樣一種遞進的象征意義。
生殖力和生命的象征
三國時期吳國人徐整在《三五歷記》中描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這則神話說盤古生于雞卵中,并借助雞無窮的神力開天辟地,建人世萬物。實際上寓意雞是萬物之源,具有極強的生殖力和超自然的神力。
雞作為生殖力的象征可見于古代“及笄”習俗。《儀禮·士婚禮》云:“女子許婚,笄而禮之。”而商周骨笄頭多為雞鳥飾。古代人們崇拜雞的生殖力,布依族男女青年如婚后無子,部落便為他們舉行一個隆重的求子儀式,部落的成年男女全體參加。此時“道公”(類似巫師)將一只大紅公雞放在求子青年的背上,男青年則默默祈禱,然后將紅公雞背回家中,等待來年早生貴子。黃河中游地區,女子出嫁,新郎在外或臥病不起,男家便用公雞代替新郎舉行結婚儀式。俗稱男陽為“雞”,把雞冠和男性的性器官聯系起來,其寓意是雞具有很強的生殖力。中原地區姑娘出嫁“送喜花”。“喜花”所剪的內容除“鴛鴦蝴蝶”、“蓮生貴子”、“魚蓮扣碗”以外,必要送“金雞套金錢”。金雞為陽性,象征男子,銅錢則象征女性,寓意男歡女愛,陰陽結合,早得貴子。陜北民間剪紙公雞背上有一個“云勾子”符號,他們認為這個“云勾子”很重要,象征生生不息,靈魂不死,生命永生的陽性生命符號。其實這些表達的都是對雞的生殖力的崇拜。
“雞”“吉”諧音,古人認為雞是上天降臨人間的吉祥物,能驅邪納吉,帶給人們光明和吉祥,所以畫家喜歡畫雞。民間以求吉利為主,畫家借用雞的形象取諧音,與其他相關物象有機組合,達到出現吉祥口彩的效果。如畫一只大紅公雞立于大石上作昂首挺胸狀,是中國吉祥圖案中歷史最悠久的作品題材之一,以“雞”諧“吉”,以“石”諧“室”,寓意“室上大吉”,合府安康,生活富裕。除了與石頭搭配之外,雞與荔枝相組合被稱為“大吉大利”;雞與牡丹在一起則是“富貴大吉”;雞與雞冠花組合則是“官上加官”,以“冠”諧音“官”字,公雞鳴叫表示“功名”,雄雞雞冠高聳、火紅,表示能得官;畫一只大公雞,身后緊跟著五只小雛雞,其口彩便是“五子登科”等等。在許多畫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這類題材。
雞的“文、武、勇、仁、信”五德,代表了人們對道德的追求,也是許多畫家喜愛畫雞的原因。徐悲鴻是近現代動物畫的高手,他畫的雞,多是昂首挺立、“怒發沖冠”的公雞,像斗士和高歌的“代言人”。1937年,抗日戰爭暴發,中華民族正處于危難之時,徐悲鴻曾創作一幅令人精神振奮的《雨中雞鳴》。畫中一只大公雞驕傲地站在一塊大石頭上,在雨中昂首挺胸,引吭高歌,寓意有血氣的青年,起來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為真理而斗爭!齊白石是我國最有影響的畫家、篆刻家。他主張畫應在“似與不似之間”,開創“紅花墨葉”一派,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齊白石雞作甚多,尤喜作雛雞,寥寥數筆,意得神足。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藏品中,有一幅齊白石畫的《七雞圖》。七雞即取“七七”的諧音,暗指盧溝橋事變。畫面上畫有七只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小雛雞,左側有題款“盧溝有事后無畫興 今秋翻陳案矣白石”,右側綾裱上有啟功先生題跋“此寄萍老人興會極高之作,蓋盧溝變后,水火之中,雖時弄翰,寧有佳興。此幅題云今秋翻陳案矣,乃指敵寇投降,畫中史料可實也”。這幅《七雞圖》是其所畫雛雞當中的精品。王雪濤是筆者習畫風格的偶像,他是現代中國卓有成就的花鳥畫大家,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作出了突出貢獻。王雪濤喜歡畫公雞或公雞母雞組合,很少畫雛雞。其作品構思精巧,形似神俏,鮮活多姿,情趣盎然,生動可愛,富有筆墨情趣。他既善于描繪雞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氣,又精于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象,在情景交融中體現出轉瞬即逝的情趣,非常傳神并獨到地表現了雄雞的氣勢和母雞的慈愛。
郵票是一個國家的“藝術名片”,雞作為人民群眾喜愛的吉祥動物,也一次次躋身于方寸之間。
據有關人士介紹,世界上第一種雞圖案的郵票誕生于法國。高盧人是法國的一大民族,高盧雄雞被譽為法國的國鳥。1944年,法國發行了一套普通郵票,其中8枚的圖案為“高盧雞”。此后,世界幾十個國家紛紛發行帶“雞”郵票,總量已有數百種之多,儼然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專題集郵領域。1968年12月,韓國發行了全球最早的雞票小型張,郵資圖為4個雙喜字與大公雞,邊框印有“金雞獨立”圖。1969年1月,日本發行了含有4枚米澤木雕公雞玩具的世界首個雞年郵票小版張。多哥1973年發行的《國際氣象組織成立100周年》紀念郵票即以雞為主圖。美國2005年發行純銀精制的十二生肖郵票珍藏版。老撾和越南(1968年)、菲律賓(1997年)、古巴(1981年)等國都曾發行過斗雞郵票。
中國人向來對雞頗有好感,因此陸續發行了不少與“雞”有關的郵票。1959年發行的一套工藝剪紙特種郵票,其中第三枚即是一只“雄雞”;1978年發行“竹石金雞”一套3枚特種郵票;1997年與瑞典合作發行《珍禽》郵票,圖案為“環頸雉”與“白腹錦雞”,它們與家雞可都是“本家一族”;此外,《大足石刻》郵票中的一枚,還特地選用了“養雞女”為圖案。
由于有十二生肖之說,“雞”的賀歲郵票成為炎黃子孫的新寵。1968年11月12日,中國臺灣發行全球最早的賀年“雞”票,以“雄雞報曉”為圖,一套2枚,同圖異色異值。1981年,中國大陸首度發行“辛酉年”生肖郵票,原畫是畫家張汀創作的,他采用夸張和浪漫的手法,描繪出一只五彩繽紛、英姿勃勃的花公雞,引頸昂首,振奮抖揚,雄視而立。1993年發行“癸酉年”賀歲票,圖案出自河北省獻縣一位農村老太太的剪紙,一套2枚,活潑可愛。2005年1月5日,我國第三套雞年生肖票——《乙酉年》特種郵票面世。郵票的圖案是一只五彩斑斕的大公雞腳踩一輪初升的太陽,正在引頸向天歌,而它的背羽、腿腳與朝陽剛好形成一個“酉”字,表達了生命的陰陽和諧,雞身像一個“乙”字,體現出生肖紀年的意味。2005年,還發行了大型《百吉圖》集郵典藏品,內中包括10版共80幅由國畫“雞”構成的個性化郵票,可謂集“雞”之大全。
2017年《丁酉年》生肖雞年特種郵票小本票,丁酉年雞票一套兩枚,第一枚圖案是一只威武強壯、高傲奔放的雄雞,正做出昂首挺胸向前走的姿態;第二枚圖案是一只溫婉柔美的雞媽媽護著兩只可愛的小雞。全套郵票表現了生肖雞幸福美滿的一家子,延續了第四輪生肖郵票主推的“合家歡”主題。丁酉年雞票出自著名藝術家、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設計者韓美林之手。
為迎接丁酉雞年的到來,經省郵政局批準,江蘇省集郵分公司12月份出版發行《五德學禮》珍藏郵冊。該郵冊設計精美,郵冊內容以“江淮雞王”王學禮先生的國畫“雞”作品為主要內容,配裝個性化郵票,將郵冊分為五個篇章,分別講述雞的“文、武、勇、仁、信”五德。讓人們在欣賞畫家筆精墨妙、形似神俏、清新明亮、雅俗共賞的雞作品的同時收獲新年的吉祥如意。全市各集郵門市部均在郵票發行首日(2017年1月5日),提供紀念郵戳供集郵愛好者加蓋收藏。
2017年為農歷丁酉年,即民間生肖紀年的雞年,寫此文希望屬相為雞的讀者:是“公雞”就該引頸呼喚天亮,因為天亮才有日出;是“母雞”就要下蛋,以創造自身的生存價值。
【注:本文參考《雞與鳳凰》(龐進)、《雞在民俗與民俗藝術中的象征意義》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