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大家的廚藝都突飛猛進,不少“外賣黨”也被迫進階為大廚,親手操持自己的一日三餐。朋友圈更是成為了廚藝大賽的平臺,各式美食秀不停。
增加廚藝技能固然值得開心,但很多人在做菜時只關注了最終成品,忽視了中間的“過程”。殊不知一些不經意的炒菜習慣,不僅會讓食物營養大打折扣,甚至還會損害健康,增加患癌風險!
那么有哪些錯誤的炒菜習慣需要改正呢?讓豆苗子為你一一道來。
不少人習慣先切菜再洗菜,甚至還有人切之前洗一遍,切完后又洗了一遍。這樣做看似干凈衛生,實則會導致營養的流失。
一方面,維生素C接觸到氧氣后會發生氧化反應,易被氧化破壞;另一方面,在清洗的時候蔬菜與水的接觸面積增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和部分礦物質很容易流失。
建議
先將蔬菜清洗干凈,之后將其瀝干,待水分基本控干后再切。為防止氧化,切好的菜應盡快烹調。
絕大多數家庭廚房里只有一塊砧板,不管是切烤雞、香腸等熟食,還是切生肉、蔬菜等生食,都在上面操作。這種做法很容易造成細菌、寄生蟲卵的交叉感染。
即便在切之前徹底清洗,甚至用開水浸泡,都無法徹底消滅砧板上的細菌。尤其是砧板上面的刀痕,特別容易成為細菌的藏身之所。長期這樣共用砧板,易導致腹瀉、腸胃炎等腸胃道疾病。
建議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家中常備3塊砧板,一塊切蔬菜,一塊切生的肉類,一塊切熟食。
平時經常對砧板進行清洗消毒,可以用抹布蘸取白醋擦拭,讓其在陽光下自然晾干后再用流水沖洗一遍。每半年更換一次砧板,如果出現發霉情況,請立即丟棄,以免發生黃曲霉素中毒。
有些人為了方便,煎炒燉煮都用一個鍋,這不僅會使菜的口感變差,還會縮短鍋具的使用壽命。而且有些鍋具有自己特定的烹調方式,使用不當還會損害健康。
像鐵鍋如果用來燉湯,不僅湯的顏色可能發黑,還會破壞其表面的食油層,加速鐵鍋生銹;不粘鍋的涂層在300℃以上時也會被破壞,不能用于煎炸;鋁鍋如果用來烹飪酸性食物,會釋出鋁離子,長期攝入影響鈣質吸收,還可能增加老年癡呆的風險。
建議
最好的做法是按照各種烹飪方式選擇不同的鍋具。
鐵鍋:適宜炒菜,盡量不要用于煮湯;
不粘鍋:適用于一般炒制和低溫煎、烙,切勿用于高溫油炸;
不銹鋼鍋:可以用來炒菜,不適合長時間煲湯,還要避免當作器皿來長時間存放燒好的食物;
鋁鍋:應避免用鋁鍋烹調番茄、中藥湯方等酸味的食物;
砂鍋:適合熬制湯、粥,但使用時需用小火預熱,切不可急冷急熱,更不能干燒。
有實驗測量了油炸薯條和炒青菜時的PM2.5數值,結果發現炒菜時PM2.5達到了600以上,比油炸時還要高得多。
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菜表面的水分比較多,在入油鍋的一瞬間會快速發生汽化,形成許多細小的微粒,從而導致PM2.5快速上升,吸入肺中會對肺造成損傷,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
而薯條表面比較干燥,在油炸時產生的細小顆粒反而不多。
建議
食材下鍋前一定要盡量控干水分,這樣既能避免油迸濺燙傷皮膚,又能減少微小顆粒生成,降低對肺的傷害。
做菜時如果不控制好油溫,那食材中的維生素E、不飽和脂肪酸等物質就會被破壞,并會產生一種叫“氧自由基”的物質,讓皮膚變得粗糙、暗黃,促使斑點和粉刺的生成,同時還會誘發肥胖和多種慢性病。
很多人做完飯后自己就吃不下了,食欲不振,甚至還會難受、惡心,這就是廚房油煙吸入過多患上“醉油綜合征”的表現。
另外,油冒煙時溫度一般已經達到200℃以上了,油煙中含有較多有毒有害物質,甚至可能有強致癌物苯并芘,長期接觸易增加患肺癌的風險。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長期吸入油煙的女性,患肺癌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2~3倍。
建議
千萬不要等油冒煙了才將菜下鍋。最好是熱鍋冷油、低溫炒菜,多采用焯、煮、燉等不產生油煙的烹飪方式。
如果不清楚油溫如何把控,可以取一根竹筷子或木筷子插入油中,當其四周冒出許多小氣泡,就說明溫度已經足夠了。
油炸后剩的油不舍得扔掉,于是繼續用來炒菜……這種情況你家是不是也有過?雖然本意是為了節約,但食用油重復使用,其中會產生較多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產物,致癌物產量也會急劇增加,所以這種做法并不可取。
另外,一盤菜炒完之后不刷鍋,接著用底油或是再加點油接著炒其他菜的做法也是錯誤的。即便是不粘鍋,其表面也會附著有油脂和食物殘渣,再次加熱后同樣易析出致癌物質,對健康不利。
建議
把油炸過的油中殘渣濾出,將其用于一些低溫烹飪菜肴,如拌餡料、涼拌菜、燉菜等。鍋子每次用完都應清洗干凈,洗完擦干再炒下一道菜。
油煙機在排除油煙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很多人做菜時都會記得開啟它,但一炒完菜就習慣立刻關掉。
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在炒完菜后馬上關掉油煙機,并在廚房放一碗水,結果發現水面上出現了大量的油花。
這說明炒菜結束后仍會有部分廢氣殘留在廚房中,油煙機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將其清除,所以一炒完菜就馬上關油煙機,這個習慣也是不正確的。
建議
炒菜結束后讓油煙機繼續運轉5分鐘左右,同時打開廚房的門窗,讓房間內的有害氣體能盡快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