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也許經常聽到這樣的報道,一位農民在田地里干活時,一鐵锨下去挖出一件國寶;農民工在修路時,不小心挖出了千年古墓,但你一定沒聽說過湖北軍方炸山,竟然炸出了1萬多件國寶的事情吧?
爆破現場
在湖北隨州城市的西北方向,有一處名叫擂鼓墩的地方,這里山環水繞,風景秀麗,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相傳擂鼓墩這個名字的來歷,還與戰國時期的楚莊王有關。楚莊王為平息宰相斗越椒的叛亂,親自在此擂鼓,指揮軍隊作戰,將士奮力搏殺,一舉而平叛亂。因為這場惡戰,擂鼓墩的名字流傳至今。
1978年2月底,駐扎在擂鼓墩附近的一支雷達部隊,因為修建廠房,到擂鼓墩東團坡一帶開山炸石,但就是這一炸,卻炸出了一大片褐色的土層,軍隊領導懷疑這是一座古墓,隨后上報文物部門,最后確定這是一座戰國的千年古墓——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國君,根據墓中出土的文字考古專家推斷他大約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約433年,曾侯乙在史書上并沒有記載,但是通過墓中出土的銘文,人們知道他南方姬姓曾國(即姬姓隨國)的國君。
經過將近2個月的籌劃和準備工作,1978年5月11日,曾侯乙墓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人員通過對墓葬的發掘清理,墓中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15000余件,僅青銅器就共計6239件,有9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青銅冰鑒
曾侯乙墓發掘時,還出現了驚險的一幕。墓主人碩大的彩色雙層棺槨,讓考古學家無從下手。當初發掘時,考古家打算將棺槨整體吊出古墓,然后運輸到安全地方再開棺。當時現場找來的吊車是8噸的,拉上之后,結果棺槨卻紋絲不動,而吊車卻開始翹起了屁股。
原來此棺重達9噸,僅棺材蓋子就有2噸重,著實的給力。外棺一側開有一方小門,猜測是供曾侯乙靈魂出入之處,而內棺之身漆飾窗欞,概有同意。最后只得又調來更大噸位的吊車,才將棺槨拉出。
曾侯乙彩棺
改寫中國音樂史的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鐘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致清晰,并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鐘的發音音調,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曾侯乙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