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完善課題《大學區教育質量的提升》,以促進馬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抓手,以創新學校管理機制為動力,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滿足學區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實現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的轉變,全面推進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特開展本次教育質量提升調研活動。
一、調研的工作目標
通過調研,了解我學區小學段教育教學的基本情況,總結被調研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經驗、方法,查找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求破解我學區小學段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瓶頸的方法和策略,改進學校管理措施,促進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學質量。
二、調研的基本情況
1. 選取樣本學校。
本次調研,為了使樣本校抽樣具有代表性,結合我校的現狀,調研工作在我中心小學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吳家英里小學作為樣本校。
2. 調研主要內容。
這次調研,主要是圍繞我校小學段的教育教學質量問題,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課堂教學有效性及教育資源的利用等問題進行調研,具體涉及“辦學行為”,“學校特色”,“教學改革”,“教學質量”,“隊伍建設”,“學校機制”等六大方面。
3. 調研具體形式。
本次調研活動采取“調查問卷,從2015年1月開始,先后2次赴東岳中心小學開展質量提升工作調研活動。在本次調研活動中,課題組成員體成員參加賽課,學生問卷調查30余人次。
三、特色與亮點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從整體上看,在學校的努力下,吳家小學教育教學重過程、重實效、重改革、重創新,中心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工程”的文件精神得到了較好的貫徹落實,該校在“堅持和落實質量形成過程的管理”、“重視學科建設,加強校本教研”、“立足課堂,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學校特色品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注重校風教風建設,培養學生習慣和品質”、“加強三跳項目,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呈現出不少的特色和亮點,彰顯了學校的個性。馬額教育教學工作綜合評估中,2016年被評為進步獎。這樣優異的成績證明了該校很多管理經驗值得學習和推廣。
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本次調研我們本著“聽真話,訪真情”的原則,通過2014-2016年報的填寫相關信息,歸納起來有五大方面困感與問題,下面就這些問題進行歸因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
一是教師人崗對應極不協調。一方面按師生比來說,在編教師總數超標;另一方面從學科教學的實際需求來說,人員相對緊缺、學科不配套的問題又較為突出。
二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在教師隊伍中,專業知識不強、業務能力偏低;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敬業進取精神,安于現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以及不安心從教,無病呻吟、小病大養等情況都有一定的比例存在。教師就是推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核心人物,教師介于學校、家長和學生之間,既要按學校的要求在一定的課時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又要落實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所帶班級成績好,這讓很多教師矛盾不已,也在無形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教師對學習的情境設置、課堂節奏的把握、對學生的引導及評價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情境過于單一,使學生的體驗受局限,要么選擇過多的情境,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意見,更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引導,這樣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教學成績的提升。
應對策略:
一是乘大學區管理制改革之東風,充分利用大學區這一平臺,加強教師交流,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長期交流與名師優質示范觀摩課相結合,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書育人的水平,實現教師隊伍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一年來,該校交流教師達6人次,開展教學交流活動8余次,并實現了統一管理,統一質量檢測,統一資源共享,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是切實做好校本研修工作,學校領導深入教學一線,帶頭參加校本研修活動,做到校本研修有計劃,有過程,有總結,促進年輕教師的迅速成長,并使所有教師在研修中提高,在實踐中發展。
三是不斷改善教師的辦公和生活條件,以雙高雙普為契機,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方向,給教師“家”的溫暖。吳家小學是我中心學校人數較多的學校,所有教師克服各種困難,多渠道、多舉措改善教師的辦公和生活條件。如辦好解決了教師和部分學生中午的吃飯問題;建成體育活動室,解決了教師的娛樂問題;一些優惠條件向中老年教師傾斜,較好的緩解了職業倦怠;建成電子備課室,接入互聯網,有效改善了教師的辦公條件。此舉使教師隊伍中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敬業進取精神,安于現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問題得以有效緩解。
(二)留守兒童問題制約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是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較多。該校位處農村,且為農村標準化學校,留守兒童占在校生總數的50℅。農村目前留守兒童居多,農民靠地收入很難維持家庭的經濟,在經濟日益繁榮的今天,家長不會讓孩子在衣食住行上落后。傳統的課堂教學思想根深蒂固,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個體的課堂依然存在。此外,很多家長的文化程度影響了家庭教育的質量。另外,學生間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不同、興趣不同、性格不同,這些都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他們對待事物有各自獨特的觀點和思維方式,在活動學習過程中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師的沒有適時引導和積極評價,而在目就會造成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課堂收效不大。
二是隔代撫養情況普遍。該校平時以及雙休日回到家,也因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而由爺爺奶奶隔代照顧,造成了對孩子的溺愛。
應對策略:
一是建成留守兒童管護中心,對校內留守兒童登記造冊,摸清情況,充分利用親情電話、視頻交流等方式為留守兒童和父母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
二是建成心理輔導室,為問題兒童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定期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年來該校心理咨詢室累計開展活動20余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加強家校聯系工作。各班主任通過家校聯系冊、家訪、電話交流、家長會、班級微信群等方式與家長取得聯系,向家長匯報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并向家長交流孩子的教育方法,實現了家校聯系效果的最優化。
四是組建各種社團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目前該校已成立了美術、書法、音樂、舞蹈、足球、手工、籃球、乒乓球類、科技共9個社團,各社團定地點、定時間、定輔導教師,均能堅持開展活動,學生興趣濃厚,社會效果明顯。
(三)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問題。
一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匱乏,導致校園文化色彩不濃,校園文化底蘊不厚。
二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滯后,導致辦學定位不夠準確,辦學目標不夠明確,辦學特色不突出。
應對策略:
一要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整個校園內要讓學生視線所看到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建設文化墻,張貼宣傳畫、懸掛名人警示語;校門前后掛出警示標語;布置教室,抓好班級文化建設,做好學生每月的宣傳;更新陳舊設備,為教育教學提供保障。切實做到“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環境無瑕點,處處能說話”。
二要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明確辦學目標,凸顯辦學特色。學校要緊緊圍繞“科研興教、質量立校”的宗旨,打造“愛生、重效、格高、業精”的教育團隊精神;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契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班隊會,經常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和校情教育;創建紅領巾廣播站,及時播放校園新聞和國旗下演講稿件,課前進行溫馨提示,課余時間要播放輕松歡快的音樂或歌曲,讓師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實施安全有序的特色大課間活動,集安全演練、文明禮儀、體質鍛煉于一體,努力構建“平安校園”、“和諧校園”;積極開展讀書活動,努力營造“書香校園”氛圍。
三要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了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才能保證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制度建設中要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為大家”,努力營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諧制度建設的新局面。
(四)辦學條件方面的問題
受經濟薄弱、教育投入相對較少等因素的影響,學校辦學條件較為簡陋,呈現出外強中干的趨勢。
應對策略:
一是農村學校要克服“等、要、靠”的思想,多渠道、多舉措的開源節流,在辦學過程中自行添置設備、設施,逐步改善辦學條件。
二是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對農村學校的經費投入,科學合理地安排學校公用經費,要保證學校經費總額能基本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求。
(五)學校管理方面
我校是農村學校,其在管理方面處于成長階段,故在學校的管理中出現一些新的盲點也在所難免。就現狀而言,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合理。
應對策略:
1、改革人事制度,解決管理編制問題。一是為農村學校培養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二是教師編制適度向農村學校傾斜,保障學校人力資源。
2、建立合理的教師交流流動機制,以促進義務教育動態均衡發展,確保農村教師能留住,能安心,能踏實工作。
七、今后的研究設想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本課題組成員團結協作,認真務實,踏實努力,最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但是,就本課題研究的廣度來說,還有所欠缺。我們的研究實際借助大學區和本區兄弟學校聯合進行來進行的,都是來自鄉村的,本次課題研究,學生的層次不夠完善,以后的研究可以借助大學區和本區兄弟學校嚴格校進行,建立家長培訓的長效機制,致力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及學校要共同承擔起這項責任。應該說這項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復雜性,但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家庭及學校聯手把這項工作抓起來,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才能從本質上扭轉家庭教育力量衰減的被動局面。.培訓形成機制,保證活動的效率。在政府物質保障的基礎上,學校具體組織實施。培訓活動要形成系列,將理論培訓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培養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以使得課題研究研究問題更人性化,更具有推廣性。全面提高農村小學教育質量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學校內在發展的需要。作為教育工作者,其任重而道遠,特別需要得到奮戰在教育第一線的廣大教師的理解、支持,積極發揮無私奉獻精神,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讓家長放心,讓學生安心,創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