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校本課程開發最首要的任務是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的二次開發,通過二次開發,保證能夠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夯實基礎。 國家課程校本化有以下幾個主要任務。一是從“教材”到“課程”。擺脫教材的束縛,站到課程的高度看待“教”與“學”,拓展教學內容和資源,對教材進行拓展和延伸,為學生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課程資源。二是從“教材”到“學材”。建立教材結構與學生心理結構之間的聯系,轉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三是對課標的具體化和操作化,精準育人。四是分層和個性化。因材施教,使統一的國家課程得以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 當前,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熱情高漲,但普遍存在下列理念上的誤區。第一,認為校本課程必須具備學校特性,要體現“特色”和“原創”。每所學校獨立開發,單打獨斗,閉門造車,缺少校際借鑒、合作與分享,造成各校開發的課程門類趨同,重復開發,浪費人力、物力,整體效益不高。第二,認為校本課程開發必須編寫教材,且多多益善,形式主義嚴重。未能量力而言,著力解決當下學校課程體系之突出問題:課程的豐富性、選擇性、探究性、活動性欠缺;學生的選擇自主權、實踐創新和探究能力較弱。故而既有“深而窄”,一門課程打天下,又有“廣而淺”的課程臃腫癥。第三,認為校本課程就是地方文化類課程,窄化了校本課程內涵。第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未能做到基于學校特色資源的課程化開發,如學校傳統活動的課程化改造等。 校本課程開發不僅在理念上存在上述誤區,而且在開發實踐中存在諸多弊端。弊端之一,盲目跟風,功利主義,為開發而開發,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弊端之二,只有極少“精英”參與,校長一聲令下,“精英”奉命速成,政治意味深厚。弊端之三,缺乏規劃,東拼西湊“堆積木”,拿來主義缺主見。弊端之四,課程活動碎片化,實施過程無序化。弊端之五,將教材內容移花接木,換湯不換藥,灌輸為主,包裝粉飾。弊端之六,開發手段單一,模式落后。沒有借助信息技術,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文本僵化,開發成功即束之高閣,無實施,無評價,無完善,且罔顧學生,成人式獨白,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 如何遵循校本課程開發由粗到精,不斷完善的發展規律,搞好當下的校本課程開發呢?筆者以為,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大力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與能力。課程意識首先當然源于課程理論的學習,除了對教材的改編與創新外,還應有明確的目標意識;一切回歸學生發展的意識;整體把握學科教學內容的結構意識;生成意識,對課程內容的動態生成與重建;資源意識,不拘泥于教材;反饋意識,通過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反思和優化自己的教學。課程意識在本質上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一種整體認識,是教師的“課程哲學”。所謂的課程意識與能力,就是教師將學生、學科、自身完美融于一起的本領。教師想要進行課程的改造與創生,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整體素養,因為教師的眼界決定了課程的邊界,創生課程從更新自己開始。 其次,做好課程規劃和統整。學校課程規劃就是學校對本校實施的所有課程的開發、實施、組織、管理與評價的整體設計與安排,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學校課程愿景設計;課程方案設計;課程組織制度設計。課程規劃是非常復雜的工作,它要考慮到社會力量的影響;要基于人的發展特點;要引領學生展開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它基于問題,情境真實,方式多樣;要兼顧不同類型的知識——顯性知識,隱性知識,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反省認知的知識。要有必要的選擇與放棄,避免千人一課,千人一面的悲劇。 課程統整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識方式,要求我們用聯系的、整體的眼光看待學校的課程開發與建設。課程統整是要彌補分科課程的不足,超越學科中心的教育格局,但并非要完全取代或者取消分科課程。課程統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現實意義:有意義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知識與經驗的有機統整過程;課程統整更有利于大腦的協調運作和創造性思維的發生;課程統整有利于克服分科教學中個體責任感下降、孤軍奮戰、視野狹窄等弊端。統整是一種兼容并包的課程開發理論,它時刻提醒我們要始終將課程建設與學生發展緊密結合。統整不僅僅是設計課程內容,還要改變整個課程開發和教學的過程,讓師生、生生之間真正形成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并真正形成“學習型社群”。從世界范圍看,總的來說,學科之間的融合、交叉、連接將是未來學校教育發展的共同走向。 最后,開發出的課程要在實施中評價、完善與不斷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一個學校通過校長的課程領導,老師的合力攻關,借智八方,合作分享費盡千辛萬苦研發出的校本課程是學校最為重要的產品,也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它需要真實實施,不可束之高閣;它需要客觀評價,來自學生、教師的切身感受有助于課程的及時調整、改進、修正、完善;它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形成學校課程制度與文化,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誠然,課程開發與改革還必須要有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改革的配套,否則難以提升校本課程的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