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給中小學老師“留作業”?而且達到了需要減負的地步?教育“去行政化”不僅是學校的呼聲,實際上也是政府的自我解放。如果不能簡政放權,教育廳、教育局恐怕也要整天疲于批改給學校、教師布置的“作業”,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干預學校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存疑。
央視新聞2019年1月18日消息,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為中小學教師減負成為重要議題,相關政策將陸續出臺。
近年來教育部一直致力于中小學生減負的工作,旨在減少教師、學校給學生布置的課內作業,培訓機構安排的課外作業,以及學科競賽、興趣班給學生制造的額外作業。
而與此同時,中小學老師的“作業”也不少,甚至也達到了需要減負的地步。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一手炮制的各類大檢查、大考核、大評比,據說已經占用了專職教師一半以上的時間和精力。
從本質上分析,學生的負擔是升學造成的,而教師的負擔則是評估造成的。
界定一個好學生,看分數;界定一個好老師,也看分數。前者是任課教師評的,后者則是上級主管部門評的。
對公立學校及教師的監督、考核,確實是教育廳、教育局的職責,但這種直接下達的指令其實是變相干預學校的管理。
中國公立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學校行政化,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通過下達各項行政指令“刷存在感”,嚴重弱化了政府的服務職能,學校唯上不唯實,疲于應對上級直接要求,自主運營的機制被窒息。
教育“去行政化”不僅是學校的呼聲,實際上也是政府的自我解放。
根據教育部官網的最新數據(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1.9萬所,專任教師949.4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體量,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直接干預的有效性是值得懷疑的。
如果不能簡政放權,教育廳、教育局恐怕也要整天疲于批改給學校、教師布置的“作業”。
于是,學生寫作業、做卷子,老師填表格、答問卷。
給學生減負是把學習時間、娛樂時間還給學生,給教師減負則是簡政放權,把管理權還給學校。
全國教育大會上,教育部高層領導提到“各種與教育教學科研無關的社會性事務,壓得老師們喘不過氣來”,很顯然,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督機制與學校的實際管理是脫節的,監督、考核變成了負擔。
如果能完善國內校董會機制,將政府職能放置在“監事”角色上,能夠突出學校自我管理的主導作用,使政府服務于學校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少給學校、教師“留作業”,用服務代替行政指令,反而能建立起更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
國際教育知名專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資深自媒體人,獲評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為切實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山東省濟南市教育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作業管理與改革的意見》,明確規定學校和教師不得要求家長代為批改作業,不將家長的簽字作為評判學生完成作業的依據,并嚴控書面家庭作業總量,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每天不超過60分鐘。
為合理布置作業,濟南市明確,應采用“基礎作業+彈性(特色)作業”的模式,“彈性(特色)作業”要體現分層、靈活要求,供學生自主選擇。作業應當堂布置,不能只通過短信、、等媒介布置作業,需書寫的家庭作業不得要求學生在電子設備上完成。不布置重復性和懲罰性作業,不給家長布置作業。不將各種練習冊、復習資料不加選擇地作為作業使用。
根據意見,濟南市嚴控書面家庭作業總量,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每天不超過60分鐘,初中不超過90分鐘。寒暑假期間的書面家庭作業一般每天平均用時小學不超過90分鐘,初中不超過120分鐘。( 叢民)
虹野:作業在“量”上的改革已經進入死胡同
文/虹野
一度“精講精練”幾乎代表著優秀教師所有的優良品質,具體表現為“作業少、學生負擔輕,學習效率高、學習成績好”。在排名競爭的教育生態下,教學更加側重于知識量的多寡和知識應用的熟練程度,這使得“精講精練”逐漸演變為“多講多練”,以至于“題海戰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教育觀泛濫,通過現代社交軟件遙控家長監督學生作業,擠壓學生正常的休息、鍛煉和生活時間成為常態,學生學業負擔之重、身體之差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減輕學生負擔,從作業量上入手不失為一個“應急”措施,短期內或能夠緩解學生作業多、負擔重的現象。不過教師、家長和學生最終還是不得不面對知識膨脹對教育的沖擊。計算機從娃娃抓起、食品安全從娃娃抓起、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足球從娃娃抓起……可見學校課程增加多少。除了固定的國家課程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從內容的多寡上看,作業量增加是必然的。同時,升學壓力的排名,又對學生知識應用的熟練程度要求頗高,“熟能生巧”的教學觀催生了重復訓練為特征的“題海戰術”,而且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多練有助于掌握更多的知識。
即便是學校和教師能夠遵守各地出臺的作業管理辦法,做到“精講精練”,我們依然沒有辦法阻擋家長和學生額外增加“作業量”。宛若禁止學校補課催生課外輔導機構一樣,家長會把學生送到課外輔導機構進行練習,甚至采用激烈的方式反對減少作業量。
在知識膨脹的時代,教育有從傳授專業知識逐漸向終身學習所需要的能力轉變的傾向。但在現實情況下,學校面對日益增多的課程內容,學生日益繁重的作業量和升學壓力,僅僅在作業“量”上進行改革是“逆勢而行”,最終會帶來諸多負面問題。
教師布置作業停留在知識和技能層面上,有過去教育傳統的慣性,也有應試教育的實際需要,學生學業負擔沉重則是現代社會發展與過去教育傳統之間沖突的必然結果。
如若跟著時代發展,必須正視當前課程設置是以知識為本還是以人為本。以知識為本的課程觀,必然會出現以知識、技能訓練為主的作業,知識越多,作業量就越大,學生負擔就越重。可以說,在現在的知識本位教育生態下,作業在“量”上的改革已經走入了死胡同。在知識膨脹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以人為本催生出來的終身教育觀,學生掌握更高級思維技能才、形成良好的性格是作業的最終目的。知識、技能、性格和元認知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現在還是傳統的“知識本位”課程,我們的作業依然是以知識、技能為主,我們沒有辦法脫離知識、技能去談論性格和元認知,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且設計出來相關的作業還需要很長的路,這需要教育系統性的改革之后才能落實到作業層面,目前需要全體教育工一起進行探索,為向以人為本的教育的轉變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