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東南部的晉城市,地處太行山南端,古稱澤州。
十三世紀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筑,全國現存154處,其中45處就分布在晉城市的五縣區。青蓮寺就是其中的一座。青蓮寺南臨丹河,背依高山,雄峻秀奇,別有天地,分為古青蓮寺和青蓮寺兩部分。
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高僧慧遠在硤石山下結室為庵,草創寺院,創建了古青蓮寺。
古青蓮寺有一塊清朝乾隆年間的石碑記錄了古青蓮寺曾經有過的輝煌。當時這里有兩座九開間的大殿,在我國古建筑中不同尋常。
而一塊公元825年刻制的石碑,不僅反映了古青蓮寺在唐代時的盛況,而且為古代建筑中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極為珍貴的資料。
唐太和年間,在古青蓮寺上方幾百米處興建新的寺院,經過幾度興衰,成為今天的青蓮寺。
青蓮寺雄踞山腰,蒼松古柏與紅墻綠瓦交相輝映,頗為壯觀。
青蓮寺建造最早的建筑是釋迦殿。寺院中的石刻碑記告訴我們,它創建于宋代元佑四年。
平緩的單檐歇山頂,出檐深遠。屋頂上的正脊、垂脊和脊獸都是用琉璃制作。
殿內佛壇上,尚存四尊宋代彩塑。主像釋迦牟尼坐在蓮花座上。座腳的四力士作負重狀,十分生動。
文殊和普賢二菩薩的須彌座上,分別伸出一個獅子頭和一個白象頭,頗有一點兒寫意畫的手法。
地藏樓是一座明代重修過的宋代建筑,里面有宋代彩塑地藏菩薩和十殿閻羅。
據說釋迦涅磐后,彌勒下世前的那段時間由地藏菩薩擔任“代理佛”。他還身兼幽明教主,承擔起了超度地獄“罪眾”的職責,統領著十殿閻羅。地藏菩薩曾發宏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盡管地藏菩薩最終也沒有成佛,一心為眾生的精神境界還真的值得當今公仆們效法呢!
古代的雕塑家們完全按照人間的官府衙門塑造出想象中的冥冥地府。十殿閻君個個朝服冠冕,儼然帝王模樣。
青蓮寺院內有一株“子抱母”古柏,堪稱一大奇觀。母柏已經干枯,而子柏的枝梢緊繞母柏,枝繁葉茂,讓人嘆服。
青蓮寺背后的玨山,自古就有“中國賞月名山”的美譽。青蓮寺是佛教寺院,玨山可是一處道教名山,自古道教就有“南武當、北玨山”的說法。玨山和武當山一樣,有“中國道教圣地”之稱。同時,玨山還是我國北方少有的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游勝地。
玨山雙峰對峙,巍峨蒼翠,宛若—對碧玉鑲嵌在太行山上。玨山鐘靈毓秀,自然景觀迷人,人文內涵豐厚。山上松柏懸崖,林壑深蔚,曲徑通幽,游人如織。玨山雙峰間還有玄帝殿、真武宮、靈官頂及一、二、三天門等古代建筑。玨山寺廟依山勢而筑,遠望凌空入云,殿角飛椽于綠樹花草中若隱若現,宛若仙山瓊閣、海市蜃樓。
穿過氣勢磅礴的南天門,依次而上是二天門,登上三百六十余級石階,陡然直上,兩邊峭壁險峻,峽谷幽深。游人在攀登中可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親身體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境。最后,才能到達雙峰極頂的真武宮和靈官頂。
玨山空氣清新,景色宜人,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造就了眾多的奇峰幽谷,史前古生物化石、溶洞遺跡遍布景區,獨有的崩塌遺跡構造令人驚嘆,古碑上的珊瑚化石在山西也是獨一無二的。
游歷于玨山勝境之中,那無處不在的石刻碑碣,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歷史的滄桑。
玨山有一個亭子,人稱過月亭。每到農歷十五,一輪圓月穿亭而過,直射青蓮寺,形成了“玨山吐月”之天下奇觀。亭內墻壁還有乾隆年間的“雙峰捧月”和十八位舉人秀才題詩的石刻碑記。
看玨山吐月的最佳時間是每年中秋節,站在過月亭或者青蓮寺,面向玨山,只見一輪圓圓的滿月從雙峰夾持中冉冉升起,那景致何處去尋?“玨山吐月”,不僅美妙絕倫,還象征著圓滿、象征著愛情,象征著潔白無暇、象征著蒸蒸日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