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痛這一古老的疾病,目前已成為一種有顯著意義的國際性健康問題。Hult估計有多達80%的人,在他們一生當中的某一時期受到腰背痛的困擾。據美國國立健康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報告,脊柱和腰背部的傷痛被列為45歲以下人群活動受限的最常見原因。腰椎疾病是常見病、多發病,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影響極大,其治療亦十分棘手。目前情況是,坐骨神經痛已經成為脊柱病人群體中家喻戶曉的名稱,腰椎間盤切除術也成為全世界做的最多的手術之一。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對于需要手術的患者,傳統開放式手術損傷大、對脊柱穩定性有影響。隨著微創理念和技術的發展,微創方法不斷涌現。微創的精髓是應該與傳統手術療效相似,卻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結構,在減壓和減少破壞之間達到一個平衡。
目前是最為理想的微創治療方法,既可以根本解決椎間盤突出問題,同時不影響脊柱功能結構、創傷小、恢復快。經皮內窺鏡下髓核摘除技術(椎間孔鏡技術)正是符合了這種要求。
1997年Yeung等研究出第三代脊柱內窺鏡YESS系統( Yeung Endoscopy Spine System ) ,標志著這一微創技術逐步走向成熟。
隨著脊柱內窺鏡技術和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和發展,以及先進手術設備如激光、射頻、手術導航和手術機器人系統的臨床應用,使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發生了革命性改變。
從早期的后外側經皮腰椎間盤盲切,發展到當今內窺鏡直視下的直接切除、從過去經Kambin安全三角區進入椎間盤內行間接的椎間盤減壓,發展到當今能經椎間孔入路行椎間盤游離組織塊的直接摘除和粘連神經根的松解、從過去只能做單純的包容性腰椎間盤突出,發展到能完成各種類型的腰椎間盤突出、脫出和游離組織塊的直接手術摘除,以及椎間孔狹窄的經皮椎間孔擴大成形術,從過去只能做椎間盤的切除,發展到能完成經皮的腰椎間融合,該手術己成為當今最具發展潛力和最微創的脊柱內窺鏡技術。
近年來,隨著經皮椎間孔鏡( PELD )技術在國內迅猛開展,這是一項開展最早的微創脊柱外科內鏡技術,也是一項正在煥發出青春的新技術。該技術是真正意義上的脊柱內窺鏡系統,內窺鏡直視下操作,可清晰、完整摘除突出組織或脫垂髓核,清除骨質增生、治療椎管狹窄、同時該套設備配備了射頻刀頭,能夠在術野內利用射頻技術修補破損的纖維環;不切開深部組織,不損傷脊柱周圍肌肉、韌帶、骨性結構,最大程度保護脊柱穩定性;創傷小、恢復快、安全性高。
椎間孔鏡與脊柱內窺鏡類似,是一個配備有燈光的管子,它從病人身體側方或者側后方(可以平可以斜的方式)進入椎間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區實施手術。在椎間盤纖維環之外做手術,在內窺鏡直視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經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組織。然后使用各類抓鉗摘除突出組織、鏡下去除骨質、射頻電極修復破損纖維環。手術創傷小:皮膚切口僅6mm,如同一個黃豆粒大小,出血不到20ml,術后僅縫1針。是同類手術中對病人創傷最小、效果最好的椎間盤突出微創療法。
椎間孔鏡通過在椎間孔安全三角區、椎間盤纖維環之外,徹底清除突出或脫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質來解除對神經根的壓力,消除由于對神經壓迫造成的疼痛,其手術方法是通過特殊設計的椎間孔鏡和相應的配套脊柱微創手術器械、成像和圖像處理系統等共同組成的一個脊柱微創手術系統。在徹底切除突出或脫垂髓核的同時,清除骨質增生、治療椎管狹窄、可以使用射頻技術修補破損的纖維環等。
A:單純椎間盤突出和部分脫垂型病例,首選后外側安全三角區入路。
B:遠外側水平入路適用于中央巨大型突出。
C:后路或椎板間入路適用游離或鈣化型患者
微創治療的療效關鍵是選擇適應癥,確認問題椎間盤,選擇最合適的微創方法。椎間孔鏡下或內鏡下顯微椎間盤摘除術的選擇標準與椎板切開、椎間盤摘除術的選擇標準并沒有本質的差別。選擇行微創手術的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必須表現出神經根受壓的癥狀和體征,適應癥和禁忌癥如下:
適應癥
持續或反復發作根性疼痛(腿部疼痛),至少是根性疼痛重于腰痛。
經嚴格保守治療無效。包括運用甾體或非甾體消炎止痛藥、理療、作業或條件訓練程序,建議至少保守治療4-6周,但如果出現神經癥狀進行性加重,則需要立即手術;
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禁忌癥
有基礎疾患,如心臟病、癲癇等,或其他潛在需要改為靜脈麻醉或全身麻醉風險者;
患有傳染較強的疾病,門診消毒及隔離條件不夠者;
有精神疾患、酗酒等不能配合者;
有智障及其他不能正常交流者;
小孩年齡小于14歲;
成人年齡大于80歲;
有脊柱不穩需要置入內植物者或其它需要內固定矯形者
椎間孔鏡臨床優勢
經皮椎間孔鏡(成功為許多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實施了椎間盤髓核摘除手術。患者均為腰痛和單側下肢放射疼痛,經過藥物、臥床等治療無效,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經充分準備后,在局麻下經腰椎側路途徑,完成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即刻解除了患者的痛苦。術后癥狀緩解如常人,術后1分鐘可以下地,手術當天出院。
據了解,該技術通過特殊的外側椎間孔入路途徑,在內窺鏡監視下摘除椎間盤突出組織,比通常的后路手術創傷小。典型的椎板切除術為了接近目標點,必然對脊柱穩定重要作用的結構造成廣泛破壞,這通常要求立即進行脊柱融合。
相反地,椎間孔鏡技術通過專利的擴孔器和相應的醫療儀器,逐漸擴大椎間孔,完全摘除任何突出或脫出的碎片以及變性的炎性髓核。并可對病變部位進行持續灌洗消炎,運用射頻電極修補纖維環,消融神經致敏組織,阻斷環狀神經分支,解除患者軟組織的疼痛。
椎間孔鏡與其他治療比較
椎間孔鏡最大的優勢在于它的入路。是從自然的解剖通路(椎間孔)進入,從神經根和硬膜的下面最文章。比后路手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種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先天優勢。
另外的優勢在于直視技術。不但提高了安全性,與髓核機械切除減壓、化學髓核溶解或激光氣化等間接減壓技術相比,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是針對性切除突出椎間盤碎片、減壓神經根的直接技術。
而近年被廣大認可的后路椎間盤鏡技術(MED),雖然可應用于各類腰椎間盤突出癥,但是因其手術入路及手術過程與小切口開放手術方法相同,都需經椎旁肌入路和實施椎板開窗,肌肉韌帶和骨質結構切除,因此其微創性有限。椎間孔鏡技術與其相比具備創傷更小,出血更少,麻醉更簡便,術后恢復更快及經濟負擔更輕等明顯的優勢。
椎間孔鏡技術優勢總結:
(1)手術創傷小:與常規開放手術相比,脊柱微創手術切口更小,對椎旁肌肉的損傷也明顯減小。
(2)療效滿意:對于合適的患者,療效高于開放手術,優秀率超過85%。
(3)恢復快,做完后1分鐘下地。
(4)手術出血非常少,可以說忽略不計。
(5)皮膚切口小(6毫米),更美觀。
(6)術后1分鐘即可下地,當天出院,住院僅幾小時。
(7)疾病復發和再發時更容易補救,甚至可以補救開放手術的問題。
該技術代表一種全新的脊柱微創手術概念,是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法的突破性發展。由于它的諸多優越性,目前國際脊柱外科領域已經公認椎間孔鏡髓核切除術將占據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
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