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后代,做名人還有意思嗎? 成為名人應該不容易吧,可是沒有自己的孩子,沒有后代,那自己的所有遺產(chǎn),包括名譽遺產(chǎn),將沒有人繼承,辛辛苦苦一輩子,都沒有后人血緣親屬延續(xù)自己的生命,是否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呢? 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出生于1724年4月22日,死于1804年2月12日,享受人生整整80年,活到這個年齡,其實蠻也夠意思了…… 女人 可惜康德卻一輩子沒有結婚,有人說是因為康德太理性了,根本就不管那感情的狂熱,所以根本就對任何女人都沒有感覺,也有人說,如果有了女人,康德就不會有哲學了。 康德曾經(jīng)說:“女性美只是相對的,男性美才是絕對的。這就是所有雄性動物在我們眼里都是美的原因,因為他們對我們感官的誘惑相對很少。” 康德的幼年在他后來的自述中說:“我胸腔狹窄,心肺活動空間均不夠,天生就有疑病癥傾向,幼時甚至十分厭世。” 康德面色潮紅,身高僅僅僅1.57米,雙肩高低不一,精神脆弱,十分敏感,連剛印好的報紙也能讓他狂打噴嚏。 除了身材不好,他還高度近視;腦袋雖不大,卻與瘦小身材不成比例。如此外形,又加貧窮,縱有一些才華,也的確是很難吸引女性。 所以他只能酸溜溜地說:“當我需要女人的時候,我卻無力供養(yǎng)她,而當我能供養(yǎng)她時,我卻再不需要她了。” 康德說“女性對于一切美麗、明媚的和裝飾的洞悉,都具有一種天生的強烈感情。早在孩童時期,她們就喜歡打扮,而且一裝束起來就會高興。 對于一切引起人厭惡的東西,她們是純潔的而且是非常柔情的……她們很早就對自己有著一種端莊得體的作風,懂得賦予自己以一種美好的風度并且自矜……” "她們有許多同情的感受、好心腸和憐憫心,她們把美置于實用之前,并且很愿意把維持生活的節(jié)余儲蓄起來,以便支付在爭奇競艷方面的消費。對于最輕微的冒犯,她們也有非常之親切的感受,而且還會注意到對自己最細微的缺乏重視和尊敬” 女人生命之中至關重要的事情永遠只是愛情、婚姻以及男人。對于女人而言,真理、知識、思想永遠不能占據(jù)“本體”地位,或者至多只能視為一種達到個人目的的純粹工具,無論對于男人或者女人,一個具有深刻思想的女人透露一種可怕。
康德是當時社會——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說深深地影響了近代的西方哲學,還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jīng)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tǒng),并且有為數(shù)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這三部作品有系統(tǒng)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
《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志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被視為近代哲學的開端。
如果讓你一輩子都深居簡出,一輩子不能娶妻生子,或者嫁為人婦,就讓你一輩子過著單調的學者生活。
你愿意嗎?你能做到嗎?
而這個康德,從出生到死去,竟然都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就這樣一輩子離群索居,孤獨的度過了一生,難怪連詩人海涅都說,康德是沒有什么生平可說的。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項活動,如起床、喝咖啡、寫作、講學、進餐、散步,時間幾乎從未有過變化,就像機器那么準確。
每天下午3點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會踱出家門,開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鄰居們紛紛以此來校對時間,而教堂的鐘聲也同時響起。
唯一的一次例外是,當他讀到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名著《愛彌兒》時,深為所動,為了能一口氣看完它,不得不放棄每天例行的散步。
這使得他的鄰居們竟一時搞不清是否該以教堂的鐘聲來對自己的表。
和許多偉大的德國學者一樣,康德家境也很貧寒,以至在金錢觀念方面給后人留下笑料。
據(jù)說這位大學者經(jīng)常聲稱,他最大的優(yōu)點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錢。
他曾說:“當任何人敲我的門時,我可以永遠懷著平靜愉快的心情說:'請進。’因為我肯定,門外站著的不是我的債主。”
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強調宗教的精神,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時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響。
八歲時,康德開始上學,學校提倡的是人文主義教育,反對宗教帶給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學校的教育改變了康德的宗教態(tài)度,他從此開始一生都對宗教祈禱和教堂唱詩感到反感。
也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他開始懷疑建立在感覺與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學簡單地來說也是對虔信派的一種反動。
13歲時,康德的母親去世,20歲時,父親去世,下面還有三個妹妹,一個弟弟,都需要他撫養(yǎng)。現(xiàn)實生活如此殘酷,逼迫他只能暫時休學,去做家庭教師,籍此來養(yǎng)活弟弟妹妹。
1740年,16歲的康德進了柯尼斯堡大學,由于家境貧寒,沒進行碩士論文的答辯。
1748年,24歲的康德終于大學畢業(yè),因為他的父親已經(jīng)去世4年,他衣食無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學沒有他的位置,他決定到柯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zhèn)去做家庭教師,收入很不穩(wěn)定,就這樣苦苦熬了整整7個年頭。
直到1755年,31歲的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獲得碩士學位,三個月后獲得大學私人助教資格,開始教授哲學。
在私人助教這個教職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學生的聽課費就成了他的生活來源。因為康德的課很受歡迎,愿意聽他的課的學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無憂。
1770年,康德在46歲時終于獲得了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他的就任報告題目是《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jù)》。
當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沒有發(fā)表一篇文章,而是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以1770年為界限,其思想可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
在前批判時期,以自然科學的研究為主,并進行哲學探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基礎》等。
1781年,57歲的康德發(fā)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時,伊曼努爾.康德在家鄉(xiāng)科尼斯堡去世,享年80歲。可憐的康德去世時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
柯尼斯堡的居民排著長隊瞻仰這個城市的最偉大的兒子。當時天氣寒冷,土地凍得無法挖掘,整整16天過去后康德的遺體才被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