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如意,我也沒想過要離婚”
我的來訪者張女士,38歲,生完孩子后的第4個月,發現了老公和另一個女性的曖昧短信。
這不是第一次了。
第一次,是他們婚后不久。
那時她和老公的感情就不太好,吵吵拌拌。
這就像一個惡性循環,重疊往復,似乎沒有出口。
終于,在不斷發酵的爭吵中,偶然一次,她發現了老公手機里的曖昧短信。
老公在被發現后,一直道歉,極力挽回。
縱然崩潰,她還是原諒了老公,并很快懷孕,生下了孩子。
直到不久前,張女士再次發現老公手機里的曖昧短信。
這徹底擊碎了她。
即便如此,她告訴我,她仍然沒有考慮離婚。
張女士說,她羨慕那些婚姻中一言不合轉身就走的人,但是,她理解不了,婚姻中的林林總總,怎容得下一個人如此輕易地放手?
不合適的婚姻,為什么離不了?
離婚說起來一時爽,但是,到了真的要離婚的時候,才發現,阻礙離婚的原因,太多了。
信手拈來一些現實原因,比如:孩子、財產、工作等。
但除了現實原因之外,還有更多的心理因素。
比如,兩人多年以來形成的習慣、雙方相處的模式、心理的依賴、以及“面對一個人獨自生活”產生的安全感焦慮等。
此外還有婚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親密關系,會讓伴侶各自的心理創傷重現。
婚姻的合適與否,取決于兩個帶著各自創傷的人,碰在一起后,到底會怎么處理創傷?
這是在婚姻中,我們能得到什么的關鍵。
簡單點說,你和伴侶合不合適,取決于你們能不能處理好兩個人的歷史“心理創傷”。
婚姻的痛苦程度,取決于:一方的創傷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觸發另一方的創傷。
如果對方的創傷可以完全地、剛剛好地、精準地、徹底地觸發我們自己的創傷,那么,在這段婚姻中,矛盾就會顯得非常尖銳。
比如,我經歷過的一對夫妻來訪者。
他們本來主訴的問題是“夫妻溝通”。
兩個人一旦遇到任何一點點分歧,最后都會以“女人摔東西、男人揪著自己頭發往墻上撞”收場。
原來,男人從小目睹父母頻繁的、歇斯底里地吵架和打架。
那個時候,男人還是個弱小的男孩,他沒有辦法做什么,只是嚇得在一邊哇哇大哭。
因此,婚姻中,任何一點分歧,都是男人極力避免的。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當生活中出現任何一點分歧的時候,男人都會被“觸發”。
為了避免爭執,他會不自覺地很煩躁。這讓他不能直面問題本身,而是想盡快“劃過去”。
因為想盡快“劃過去”,在女人眼里,就顯得很“敷衍”。
而女人的創傷在于,她是一個從小非常缺少“被看到”的人。
因此,男人的敷衍就剛好“觸發”女人的“不被看到”的創傷。
于是,女人覺得自己再一次沒有被看到,“敷衍”讓她暴怒。
女人心里會想:“剛才吵的具體事情已經不重要了,現在說說你的態度。”這讓女人顯得不依不饒。
而這種不依不饒落在想盡快結束爭吵的男人眼里,又剛好精準地觸發了他小時候父母“吵架激烈、不斷升級”的創傷:怎么越想結束吵架,越沒完沒了?
在外人看來,為了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成這樣很沒必要。
在他們自己的角度,實際上不是為一件事情吵架,而是,兩個人各自背負著的創傷在“相互傷害”,已經沒有精力去理解對方了。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這種被對方“觸痛”的感受,是我們“自找”的。
因為這會讓我們想起小時候受傷的感受。
比如自己像父母一樣,跟伴侶吵架,比如一次又一次向“敷衍”自己的人索求關注。
不斷去重演這些痛苦,會讓我們感到很熟悉甚至很親切:這就是童年啊。
這就是“強迫性重復”。
這是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戲。
這很痛苦,但是,又藏著隱秘的快感,讓我們欲罷不能。
我們希望改寫結局,但是又不相信自己能改寫結局,好像只配活在這樣的傷痛中。
婚姻的傷痛和不如意,有時也會證明這一點。
比如,缺愛的人,表面上看起來,自己傾盡一生,都在尋找愛;
但是,實際上,TA在尋找的,不是愛,而是在極力證明“自己終其一生,就是不配得到愛”。
因此,如果我們的潛意識中是有這些創傷的,即便關系很痛苦我們也不會離開這段關系。
潛意識中,我們覺得自己不配去追求和擁有更好的關系。
這正是為什么我們不會離開痛苦的婚姻。
警惕“隔離”機制:
嘴里罵著老公,結果籌備生二胎
面對和承認一段婚姻的失敗會讓人很痛苦。
我們在心理上,就會發展出一套防御機制,來保護自己,不去體會這種痛苦。
常見的有“隔離”。
隔離是心理防御機制的一種,有時候人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內心承受能力又不夠,就會把這個讓人不愉快的事情從意識中剔除出去。
這就是隔離。
比如,人受不了說情話的肉麻,不會直接說“我愛你”,而說英文版的“I love you”。
在咨詢室中,我經常能聽到一些聽起來很矛盾的表述。
這種感覺就好像是:他在說兩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比如,我的來訪者小美。
她在我這里長程咨詢了兩年的時間,主訴是婚姻家庭。
她一直在說夫妻感情不好,對老公失望;自己為照顧第一個孩子犧牲了很多;婆媳之間多么地不和;自己、婆婆和老公復雜的三角關系,以及期間老公的不作為。
但是,在我們76次咨詢快要結束的時候,小美告訴我,她準備生二胎了。
婚姻讓她非常痛苦。否則,她不會每周一次、穩定地來到咨詢室。
小美和丈夫的關系確確實實是存在問題的。
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小美那壓抑的情緒和感受。
可是,小美眼前要生二胎的決定,把我弄懵了。
要離婚,和生二胎,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竟然發生在同一人身上。
小美和我說她要生二胎的時候,仿佛那個之前兩年一直說要離婚的人,不是她,是個不相干的人。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小美太依賴這段關系了,內心難以忍受離婚帶來的痛苦,所以不自覺地把“可能要離婚”這個想法隔離起來,完全不去考慮這個可能。
甚至機會擺在面前,還會給自己列舉各種不離婚的理由。目的也不過是為了防止內心崩潰。
所以才會有這樣看起來矛盾的一幕:
明明之前說著想離婚,行動上卻在備孕。
在當代社會,婚姻看起來是非常自由的,但事實上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自由。
很多時候,即便婚姻問題重重,我們也不會輕易選擇離婚。
淺層次看上去,是一些現實的問題,或者說,簡單的心理依賴、安全感的問題。
而深層次來看,很可能是我們在強迫性重復體驗一些曾經的創傷。
而在體驗這些傷痛的時候,我們也體驗到了隱秘的快感。
我們一方面希望有機會改寫結局。
另外一方面,我們有時候又堅信無法改寫結局,覺得而我們只配活在這樣的關系中。這才足夠讓我們安心。
但是,事實是怎么樣的呢?每一個人都配得到最好的關系。
只有打破我們的“潛意識魔咒”,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有勇氣去擺脫現在的困境,掙脫潛意識重復,去追求和建立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關系。
而這樣的關系,才能滋養我們。
不為什么,就因為你值得,你配得上任何最好的關系。
不要被過往創傷的潛意識牽著鼻子走,不再在關系中強迫性重復,新的治愈關系就一定會有。
(注:為保護個案的隱私,文中所采取的故事內容均經過高度虛構處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