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氣、威脅、分手、還是不滿足你?你可能是焦慮型依戀人格
用自我的付出更多來改變伴侶,感覺就像操控,而非支持。很多人在和伴侶相處的時候,在不自覺中,會有一種把伴侶理想化的傾向。總是希望對方能夠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行事,假如對方做不到,就會感到失望和不滿。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想法,我該如何讓他/她怎么改,怎么做才能變好?當我們試圖改變一個人的時候,只會勾起對方的抵觸心理,這時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改變自己身上,而不是愛人身上。我們覺得世界上最好最正確的決定和目標,別人不一定認可,也不一定是對方目前所需要的。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就總是有一種想改變對方的沖動。可是你要知道,你們想要感情變得更好,絕對不是強迫對方發生改變,就能夠達到理想中的樣子的。因為,改變自己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改變別人卻是一件證明自己價值感的事。在一段親密關系中,稍有不如意,他們就會用“分手”來要挾對方。事實上,究其背后的原因,他們并不是對伴侶多么不滿意,而是對自己沒信心,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是焦慮型依賴人格,對親密關系的依賴程度遠超常人,用情至深,態度會變得過于執著甚至偏執,心思會變得患得患失甚至脆弱。高依戀焦慮者,在親密關系中會表現得缺乏自信,極度缺乏安全感,同時,他們害怕分離。為了尋求被關注,他們會不自覺地對伴侶發脾氣、提要求,甚至用過激的情緒反應來獲得對方的關注。總之一句話,他們會想盡辦法讓對方重視自己,這樣才能感覺到安全。不是只有身體強壯的一方才會成為施暴者,很多時候,柔弱一方用情感勒索或自我傷害的方式。尋求另一半的關注以獲得安全感和重要性,這也是暴力的一種,只是表達的不是那么明顯。當你一遍遍抱怨、指責對方看不見你、聽不到你、不夠愛你的時候,你是否可以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們在什么時候,與什么人相遇并相愛,是我們自身的內心需要。心理學認為,當我們的人生出現了這種需要,愛情,以及那個被我們愛上的人就出現了。而當我們被別人愛上時,是TA的需要與我們自己的需要發生了同頻共振。一場愛情的發生,表面上看是兩個人之間的親密互動,但實際上一張床上還不知睡了多少人。此時你需要TA充當你的誰,彼時TA又希望你充當TA的誰。看不見自己,因為我習慣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子上,而要求對方看到我的本意、好意。于是兩人開始情感交易,如果你給我你有的東西,我便給你我有的東西。人們把這種交易稱為“愛”,而當對方無法給你對等價值的東西,你很難再交易,也就“不愛”了。如果你深入去看人們的戀愛關系,它們就像是商業關系。因為我對你一再付出,你就是不應該辜負我,你就應該給我回報,這樣的愛,跟“做生意”有什么不同?強行改變別人,對任何一段親密關系來說都是一場災難。也許對方一些無意識的行為激怒了你,但那個反應是屬于你的,是來自于你沒有被滿足的被愛、被尊重,被接受的需求,或是不切實際的期待。看一看那張你希望從別人身上得到令自己快樂的清單,是否都跟自己希望被愛,被接受和被尊重的需求有關呢?有的人愛自己而沒有理性,一味自戀,儼然是自己的情人。這個更高的自我知道:自愛者才能愛人,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看見自我的需求,同時承認我們能做的有限,放過對方,同時也是放過自己。作者簡介:賢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