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接心腦的橋梁”---頸動脈
1、頸動脈是什么?
腦部的血液供應非常豐富,其中,頸動脈系統承擔著大腦80-90%的血液供應,椎-基底動脈系統僅承擔著大腦10-20%的血液供應。
頸動脈位于食管、氣管的兩側,觸之有搏動,是血液由心臟流向腦內和頭面部其他部位的主要血管,被譽為“連接心腦的橋梁”。
2、頸動脈的作用是什么?
頸動脈作為頭頸部的動脈主干,負責頭頸部的血液供應,對于維持頭面部、尤其是腦部正常的生理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頸動脈分為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可供應甲狀腺、舌、扁桃體、牙齒、牙齦、顱骨、面部肌肉等眾多顏面部器官組織的血液。頸內動脈直接供應大腦80-90%的血液。
3、人腦每天的血液供應量有多少?
人腦不大,重量僅1300~1500克,僅僅占全身重量的2%,但血液供應非常豐富,占到了全身供血量的20%。
一般說來,正常人安靜狀態下,以70次/分鐘的心跳、每次心臟收縮自左心室射入主動脈血液以70ml計算,左心室每分鐘的排血量約為5000ml(毫升),其中供應腦部的血液為800~1200ml(毫升),頸動脈承擔了腦部80-90%血液輸送任務。
二:什么是頸動脈狹窄?
大家都有經驗,老房子的鐵質自來水管道使用時間長了以后,難免會有“鐵銹”、“淤泥”沉積在在自來水管壁,當達到一定程度以后,自來水管道的管腔就會變小,影響管道的輸送功能。很多人家為了保證足夠的自來水流量,不得不安裝“增壓泵”來保證正常的用水。
同樣的,作為大腦主要的輸血管道,頸動脈如同自來水管道一樣,在晝夜不停地工作著。如果疏于防范,便會有“鐵銹”、“淤泥”沉積在血管壁,造成血管管腔的狹窄,影響血液向大腦的供應,這就是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如果明顯影響到了大腦的血液供應,因為在脖子血管不能安裝“增壓泵”,人體就心臟不得不加快搏動、加強收縮力量,升高血壓來補償,而高血壓又會進一步損害血管,兩者互為因果、互相加重。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直接原因。頸動脈分為內膜、中膜、外膜三層結構。其中,頸動脈內膜的中層厚度(IMT)與頸動脈斑塊之間關系密切。目前認為:正常IMT值應該<1.0mm;IMT在1.0~1.2mm之間為內膜增厚;IMT在1.2~1.4mm之間為斑塊形成;IMT≥1.4mm為頸動脈狹窄。
三:頸動脈狹窄有哪些癥狀?
臨床上根據頸動脈狹窄是否產生腦缺血癥狀,分為有癥狀性和無癥狀性兩大類。有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的癥狀包括:
1、腦部缺血癥狀:包括耳鳴、眩暈、黑朦、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癥狀。
2、眼部缺血表現:包括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等。
3、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癥狀:局部的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一過性單眼失明或失語,一般僅持續數分鐘,多數在1小時內完全恢復,少數在發病后24小時內完全恢復。頭顱CT和MRI(核磁共振)檢查無局灶性病變。
4、缺血性中風(腦梗死):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出現昏迷等,這在我們之前的科普文章中已經反復講過。同時,具有對應的神經系統的體征和影像學特征改變。
許多患者臨床上沒有任何上述神經系統的癥狀和體征,這種類型稱為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有時僅僅在體格檢查時發現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根部或頸動脈行徑處聞及血管雜音。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可以快速發現這種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
如今,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尤其是重度狹窄或斑塊潰瘍被公認為“高危病變”,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
目前,各級衛生行政已經開始重視,但最令人擔心的是:普通民眾根本就不能識別上述頸動脈狹窄的癥狀,大多數醫務人員對頸動脈狹窄問題不夠重視,專科醫生“重治療、輕預防”的觀念依然存在。這些因素的最終的結果就是:廣大頸動脈狹窄患者正在靜靜地等待著中風的到來!
四:頸動脈狹窄為什么會引起“中風”?
(一)、導致“缺血性中風(腦梗死)”的發生
頸動脈狹窄的常見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即在頸動脈血管壁形成斑塊。當這些斑塊增大或破裂時,其中的粥樣物質和凝血塊就會產生大量栓子,這些栓子在血流沖擊下,隨著血流進入顱內,堵塞顱內血管,就會出現“缺血性中風(腦梗死)”的癥狀。這是目前普遍認為的頸動脈硬化導致中風的發病機制。另外,當頸動脈官腔進一步狹窄以至閉塞,也會發生“缺血性中風(腦梗死)”。
給大家舉一個典型病例:一位60多歲的女性用按摩器不小心敲打到左側頸動脈區域,僅敲打三次就出現了突然的失語、右側肢體偏癱的左側大腦梗死的癥狀,入院后證實了左側頸動脈斑塊破裂、栓子脫落導致左側大腦中動脈分布區的腦梗死。
(二)、導致“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發生
當頸動脈斑塊脫落的栓子比較小的時候,尚不足以阻塞主干動脈時,就會出現一過性腦缺血發作(TIA)的癥狀,也稱為“小中風”,癥狀多數在1小時內完全恢復。由于小栓子的反復脫落,就會反復出現“小中風”的癥狀。
注意:一些已經存在頸動脈斑塊者,經常會在情緒激動后,由于血壓突然升高、血流加快,頸動脈斑塊受急速血流的沖刷,容易脫落形成小栓子,出現“小中風”或“中風”的癥狀。嚴重程度與脫落斑塊大小和堵塞部位有關。
五:如何知道是否存在頸動脈斑塊?
幾乎所有人都害怕“一人中風、全家癱瘓”的中風,所以非常擔心自己是否存在頸動脈斑塊,那么,該如何發現自己是否存在頸動脈斑塊呢?
(一)、可能存在頸動脈斑塊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首先,可以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制定的《中風危險評分卡》,對于40歲以上人群,如果在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房顫動、吸煙、運動缺乏、明顯超重、中風家族史8項危險因素中,具有3項危險因素就屬于“中風高危人群”。在我們中風預防門診的工作統計中,在這些中風高危人群中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高達80%,而且檢出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隨著高血壓、吸煙的年限增加而增加。
其次,頸動脈斑塊只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表現。如果已經發現患者有血管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死、下肢血管閉塞等疾病者,多數可能存在頸動脈斑塊。如果頸部血管有雜音、頸動脈搏動減弱,也提示存在頸動脈斑塊,甚至已經存在頸動脈狹窄。
再次,如果已經有過短暫性視物模糊甚至雙眼發黑、口齒不清或言語困難、暈厥、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等腦缺血癥狀,或者已經確診過TIA(短暫腦缺血發作)或腦梗死患者,多數可能存在頸動脈斑塊。在上海,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要求必需在7天之內完成頸部血管的檢查評估并與積極治療。
(二)、頸動脈斑塊如何精確診斷?
頸動脈斑塊的精確診斷主要通過臨床以及輔助檢查來判定。
臨床上主要參考一些腦部缺血癥狀、TIA、局部的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腦梗死等癥狀來推測。但也有許多存在頸動脈斑塊的人早期可以完全沒有任何癥狀。
幸運的是,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現代的一些輔助檢查給醫生配備了“火眼金睛”,不管有沒有腦缺血癥狀,都可以精確評估是否存在頸動脈斑塊。通過頸部血管超聲、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都可以評價頸部血管病變,各有利弊,MRA、CTA、DSA還可以進一步評估顱內血管病變。這就避免了經驗主義帶來的漏診、誤診,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六:發現了頸動脈斑塊該怎么辦?
現在,對許多人來說,一旦發現了脖子血管里有斑塊總是覺得很緊張,一些在肢體血管發現了動脈粥樣斑塊的人也會覺得很擔心,擔心在自己的心、腦血管里面是否也會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不過,在沒有發生嚴重的心腦血管事件(如腦梗死、心肌梗死)之前,這樣的擔心有點多余,完全可以通過早期的評估和干預,延緩甚至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為了讓大家主動學習正規的科普知識,實現自我的健康管理。特地給大家幾個建議:
(一)、要保持膳食平衡
注意“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嚴格控制動物脂肪和總熱量的攝入。
(二)、堅持運動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顯示:每天步行半小時,能使心臟病發作的概率減少50%。
(三)、堅決戒煙
國內外大量的研究顯示:吸煙是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吸煙會加速動脈硬化發生發展的進程。
(四)、尋找專科醫生幫助
根據醫生的要求進行評估診斷,堅持上述最基本的健康生活方式,尋找更多引起頸動脈斑塊的原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嚴格按照醫囑規范合理治療。
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大多數需要長期使用,患者不可以擅自停用,定期隨訪血脂、肌酶譜、肝功能變化,隨訪動脈硬化血管的變化情況。已經有充分的證據表明,他汀類藥物除了調脂外,還能抗炎、穩定斑塊的作用,有效保護血管。另外,確診動脈硬化粥樣斑塊的患者,即使血脂化驗結果正常,也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適量維持使用。
七:頸動脈斑塊治療的“三駕馬車”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頸動脈斑塊的專業治療措施!
在介紹之前,需要強調一句話:任何疾病都需要經過專業機構、專業醫生的科學評估,才可能獲得精準的診斷,才能獲得最規范的治療!頸動脈斑塊的治療也不例外!
頸動脈斑塊可以導致頸動脈狹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包括內科強化干預,開放手術治療,微創介入治療。
(一)、內科強化干預
1、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膳食平衡”、“合理運動”、“堅決戒煙”、“控制體重”等,這在先前的科普文章中多次提及。
2、藥物治療
臨床常用“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等藥物治療。
①“他汀類”藥物:這類藥物除了具有調節血脂作用外,還能抑制血管內皮的炎癥反應,穩定頸動脈斑塊,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延緩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保護神經和抗血栓的作用。臨床研究顯示,及時血脂恢復正常,常規使用此類藥物也可明顯減少頸動脈狹窄患者腦卒中的發生率、復發率和病死率。臨床上常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②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主要的作用為抗血小板聚集。當血管中存在斑塊,類似狹窄的馬路上的交通擁堵,此時血小板就容易沉積、形成血栓。阿司匹林可以使得血小板不易聚集而不會沉積、形成血栓。氯吡格雷也有類似效果,但價格昂貴。
③西洛他唑:具有血管擴張、抗血小板、保護血管內膜、抑制血管內皮增生等作用。不僅效果類似阿司匹林,還能有效改善腦血循環、減輕腦缺血癥狀。
(二)、開放手術
對于頸動脈重度狹窄(≥70%)患者,或者中度狹窄(≥50%)以上合并斑塊潰瘍或發生過TIA(短暫腦缺血發作)或腦梗死,符合一定條件就需要進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這是目前依然稱為“金標準”的手術方式,有將近60年的歷史,技術成熟,目前國內外仍在廣泛應用。通過手術取出頸動脈斑塊,直接解除狹窄,恢復管腔的通暢。
(三)、介入治療
是近20年來發展并廣泛應用的一種微創治療方法。在血管造影條件下,經股動脈穿刺建立通道,在腦保護裝置保護下,通過導管、導絲的配合將頸動脈支架輸送并釋放在頸動脈狹窄區域,隨著支架的擴張解除局部血管的狹窄,達到改善血流的目的。
一般說來,對于無法接受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或者年齡較大的患者往往選擇創傷小的介入手術。
作者簡介:
師擁周,神經外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本科學歷,在讀研究生,畢業于鄭州大學臨床醫學系,從事外科工作近20年,擅長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碎吸及開顱手術,腦瘤切除術,顱骨修補術,腦積水腦室腹腔分流術,危重顱腦損傷病人的診治。開展肝癌肝動脈超選化療及栓塞術,宮頸癌子宮動脈化療及栓塞術,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帶戒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置管溶栓及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多次獲得單位和縣衛生局先進個人。2012年度獲內黃縣十佳醫生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