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疾病,它會把這美好熟悉的生活從我們手里奪走。做過的事、說過的話、認識的人、已經掌握的本領,都日漸遠去,模糊在記憶深處里。這種病就是可怕的老年癡呆癥,最常見的就是阿爾茨海默病。
自阿爾茨海默病被首次報告以來,患病人數急劇攀升,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2011年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每7秒就有一人患上此病,平均生存期為5.9年,是威脅老人健康的“四大殺手”之一。
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嘉園君特邀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韓瓔教授為大家專業解讀阿爾茨海默病,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敵情”。
從專業角度講: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發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征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變。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叫不出熟人的名字、出去買東西經常丟三落四、總是忘記銀行卡密碼、經常把東西放到哪就找不到了、剛發生的事就忘了……不論是自己還是父母出現上述情況時,是否會覺得只是因為年齡大了,自然而然記性就差了,并不會把這種情況當回事兒。
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加,大腦的確會出現正常的老化,但是與疾病造成的記憶力減退卻無法相比。
正常的大腦老化出現的記憶力減退,也許只是偶爾想不來什么事情,但是不會出現記性越來越差,也不會有性格改變、生活越來越不能自理,并且通過現代的醫學檢測技術,大腦中也不會有阿爾茨海默病特征性的病理改變。
但如果是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記憶力減退,癥狀會不可逆性的逐漸加重,造成一些嚴重的后果。比如經常能在電視或網絡上看到那些因找不到家而走失的老人,這就是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患者對于空間定向力的損害,而大腦的正常老化并不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后果。
AD患者并不僅僅表現為單純的記性變差,之后也可能會性格脾氣的變化,比如愛發脾氣、喜怒無常,遇事斤斤計較,好管閑事。
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情感、情緒方面的改變,如出現莫名其妙的欣快感,有時又會焦慮不安,亦可表現為心情抑郁、情緒低落、興趣喪失、情感淡漠或脆弱、生活沒有價值感甚至有自殺念頭或行為。
再嚴重了可能會出現人格的改變,自私狹隘、自我為中心、固執猜疑、不知羞恥、不講衛生、視破爛如珍寶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
發展至末期則會喪失言語功能:常常不能說話,只有咕噥聲;大小便失禁,飲食及大、小便均需要幫助料理,完全喪失自理能力。
從個人角度講
AD會奪去一個人的記憶,在軀體死亡之前,思維會先消亡,會漸漸地忘記自己的朋友、家人,甚至忘記自己,而隨著病情的進展,AD奪去的不僅僅是記憶,還有尊嚴。不論青年時期的人生有多么的波瀾壯闊,一切終成空。因此我們應重視阿爾茨海默病,早預防早干預。
從家庭角度講
癡呆患者生命長度或者生活質量的決定性力量來自他們的照料者或家屬,因為癡呆患者的決策能力下降,駕駛、跌倒、獨居、閑逛和走失等都可能危及其生命。在我國,預防這些安全問題的艱巨任務一般由癡呆患者的家屬承擔。這一特殊的家屬群體長期背負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荷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說,患上老年癡呆,最痛苦的不是患者本身,而是患者家屬。
照顧老年癡呆患者的工作繁重瑣碎, 常會影響照顧者的身體健康。國外研究發現,長期的照料工作將導致照顧者的健康退化。此外,老年癡呆癥還不同于其他疾病,患者起居常日夜顛倒,行為異常,有時還會猜忌、攻擊家人。照顧者往往日復一日拖著疲累之軀,長期操勞。而同時許多研究顯示,長期照顧癡呆老人會對照顧者的心理方面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美國專家曾經對癡呆病人家庭照顧者的調查顯示,76%的照顧者出現焦慮,42%出現抑郁癥狀。
從社會角度講
"AD于現在和未來都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和社會保健問題。"全球癡呆每年新增患者約為4600萬人,平均每3秒就會有一個人患上癡呆,而中國的AD患者數量還在不斷攀升,國內AD患者人均花費高達13.2萬元/年,至2050年,我國由AD導致的經濟負擔預計將達49230億元,這將是一筆龐大的開支。
在2011版AD診斷標準中所引用的數據已指出若能通過早期干預將AD的發病向后推遲 5 年,則可在2050年使AD患者減少57%,并將其醫療費用減少45%(由 6270 億美元減少到 3440 億美元)。因此早期診斷及干預不僅有助于患者預后,也將極大減小經濟壓力。
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數字在不斷的攀升,為了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抓住長者的生命線,下期嘉園君會給大家帶來阿爾茲海默癥的一些早期癥狀與預防,敬請關注!
作者: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韓瓔教授
版權聲明: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壽嘉園原創,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