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所謂禪讓制時代,是指的“五帝”的時代,即堯舜禹的時代。按儒生們編造的神話,堯年老之后,自動讓位給舜,而舜年老之后,自動讓位給大禹。從而,表現出這些氏族領袖們的大公無私。
然而,歷史事實是怎么樣的呢?完全不像儒生們吹的那樣。是什么大公無私。而是充滿了暴力和殘忍。堯執政后期,爭奪權力者比比皆是,堯本人將爭奪權力者之一的擔朱予以囚禁。但是,卻沒有防住另一個:舜。舜殺光了堯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堯退位。
《韓非子·說疑》上說:“舜逼堯,禹逼舜,湯伐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戰國策·燕策》則日:“禹傳益,而以啟任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天下。”
《山海經·海內北經》稱大禹治水時,曾經建造多座四方臺型金字塔建筑物,“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山海經·海內南經》稱:“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
《竹書紀年》里說:“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
等等
舜后來以治河不力為由,殺了大禹的父親。其實,這只是一個借口。真正的理由是,后者是爭奪氏族部落聯盟領袖的有力者。而大禹子承父業,終于將舜殺死。史書上說,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實,這只不過是不敢進家門。因為禹不敢和家人接近。否則就會被舜殺死。而在后來禹取代舜奪取權力后,則對舜的部下進行了殘酷的屠殺和報復。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逃到南方,仍不免一死的命運。史書上說,她們是因為感念舜而流下了淚,其實是因為她們在大禹支持者的屠刀下,流著淚被逼跳江自殺的。這完全是趕盡殺絕。因為大禹他自己就怕有人學他的樣子。
在這三位領袖的后面,是三個部族集團的對權力的爭奪。舜是東夷部落的領袖。而大禹則是華夏集團的領袖。二者之間的爭權奪利是部族集團之間的爭斗。在大禹死后,掌握政權的華夏集團為了不至于讓權力落到東夷部落手中,將當選的東夷部落領袖伯益殺死,由禹子啟繼位。從而建立夏朝。以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但是,在夏朝初期,啟死后,仍然發生了由東夷集團的領袖后羿和寒促爭奪權力的爭斗。
所以,中國歷史上的禪讓制向來都是充滿了暴力和殘酷的。禪讓制根本就不是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它與民主制度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這些區別在于以下幾點:
1、禪讓制是權力爭奪的結果。是建立在爭權奪利的基礎上的。在實現禪讓之前,首先要經歷劇烈的權力爭斗。最后由勝者掌握政權。在中國歷史上,在世襲制度建立之后,禪讓制仍然并存著。至少,從形式上講,從西漢朝至北宋王朝,其每一個開國統治者都是從前代的未代統治者手中“禪讓”而獲得政權的。其本質,與堯舜禹時代的禪讓沒有任何區別。都是表現為成王敗寇。
2、民主制度是民意選擇的結果。是按照法律和人民意志轉讓權力。民主制能讓社會進步。而禪讓制只能使社會整體腐敗。因為民主制度中執政者要取決于民意。而后者中執政者只取決于實施陰謀的能力。
所以,禪讓制是一種落后的制度。長期以來,歷史教科書上關于禪讓制的說法是錯誤的。儒家制造的關于它的神話是該破滅的時候了。
此文章為《聊歷史》(入駐一點號的媒體名稱)原創,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