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1、我們需要的是能力,而非知識
其實,我們被這篇文章帶入了一個誤區:我們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非知識的獲得。換句話說,我們獲取知識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力的提升。
當碎片化的知識轉化為一點一滴的能力提升時,這對我們的幫助仍然是顯著的。你可以批評碎片化的知識,但你不能否認這些碎片化的知識確實能夠給你帶了一定的幫助。
我本人關注的知識類型的公眾號,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類似于羅輯思維這種,純粹的碎片化,只要是知識,都會多少包含一些;另一類是專注于“財經”的公眾號。
相對于羅胖子提供的碎片化知識,我更喜歡聽他說書
2、自媒體本身的形式決定了它只能提供碎片化的知識
講授系統化知識,那是學校的事情。
羅輯思維,這種自媒體只負責對你現有的認知框架進行查缺補漏。
自媒體不是接受zhengfu補貼的大學教育,它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吸引足夠的關注,并且讓這些關注轉化成自己生存下去的“給養”。這種“給養”可以是粉絲的打賞,對碎片化知識的付費,也可以是來自廣告商的支付的廣告費。
總之,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必須要建立在“討好粉絲”上的。
試想,是枯燥的系統化知識更能吸引粉絲,還是碎片化,即學即用的知識更能吸引粉絲。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羅振宇到底是不是個騙子,關鍵還是你自己說了算
3、一門知識的發展往往都是從碎片化開始的
你我都必須承認,任何一門科學的發展都不是一蹉而就的,而是從這種碎片化的知識開啟的。
當碎片化的知識積累的足夠多之后,才會出現一個大師級的人物,把前人產生的碎片化知識進行累積,進而生成一門具有框架的“科學知識”。
而當今的世界日新月異,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日新月異。而自媒體大多數都是提供的這種日新月異的東西,你指望這些剛剛被自媒體人總結出來的東西就有框架,似乎也有些過分了。
4、相對于系統性的知識,碎片化的經驗可能更有用
與其說,“付費知識”提供的是知識,倒不如說是經驗。而經驗注重的是實踐性,缺少理論支撐,其本身不可能有特別明顯的框架。你指望用框架去幫你學習經驗,只能說明你自己有些教條主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