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繁花,暖陽,和風,好像冥冥之中有誰在用盡一切的力量,讓熬過寒冬的眾生享受這最美的時光。
可是,在這美好的春光里,我卻親眼目睹了一對母女的爭執。
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在公園里玩耍的時候,摔了一跤,把自己的毛絨玩具弄臟了,開始大哭起來。
媽媽看著狼狽的女兒,馬上開啟了訓斥模式,“叫你別亂跑,你不聽話,你看,把玩具弄臟了吧,回家又要我給你洗干凈,你以后再這么頑皮,我就不帶你出來玩了!”
小女孩一聽,悲傷變成了憤怒,手一甩,把玩具扔到了地上,“哼,不玩就不玩!我也不喜歡和你玩!”
女兒的反應讓媽媽非常不滿,于是媽媽指著地上的玩具,大聲喊道:“你什么時候學會摔東西的?馬上給我撿起來!”
“我不撿,你撿!”
“你在跟誰說話呢?你不撿是吧?那你就別跟我回家了!”
“不回就不回!”
媽媽見女兒竟然對自己如此無禮,于是開始用起了恐嚇的手段,“好,那你就別回家了,留在這里,等壞人把你抓走!”
小女孩哭得更厲害了,她扯著媽媽的褲腿,帶著乞求的眼神,反復說道:“媽媽,你撿,媽媽,你撿!”
“我不撿,你扔的東西,我不撿!”
“媽媽,你撿,媽媽,你撿……”
我作為一個路人甲,雖然有一顆八卦的心,卻沒有停止腳下的步伐,以至于我并不知道,最后到底誰撿起了那個臟兮兮的玩具。
可是我知道,不管最后誰撿起了那個玩具,這兩個都想在爭執中獲勝的人,都輸了。
我在惋惜,春天的風景多美啊,我們卻用爭吵的方式揮霍了這美好的時光;我也在嘆息,這對母女的內心,本來應該裝滿天倫之樂,如今卻被憤怒和不安填滿了。
02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家庭權力之爭”,在這場斗爭里,父母常說“你應該”,孩子常說“我不要”。
“寫完作業再看電視!” “我不!”
“別看電視了,快洗澡!” “我不!”
“時間到了,趕快睡覺!” “我不!”
面對孩子的抵抗,很多父母都會采取抱怨和恐嚇的手段,“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還是這樣,你再這樣,我就怎么怎么樣啦!”
不管最后父母能不能得逞,親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始終屬于家庭的內耗,是一場雙輸的戰爭。
那么,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怎么做才是科學合理的呢?
03
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一個原則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克服沖動反應。
我見過一些家長,眼里容不得沙子,孩子一犯錯,馬上就去批評。孩子一反駁,就罵得更狠,當大罵不起作用的時候,甚至還會動手打孩子。
這些家長以為這樣做,就能樹立自己的權威,可實際卻恰恰相反,當他們開始動手打孩子的時候,其實已經在間接地向孩子宣告自己的無能——我說不過你,難道我還打不過你嗎?
有的時候,家長打孩子,他只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并不是在教育孩子。
一個情緒失控的父母,怎么教好自己的孩子呢?一個連自己的情緒都管理不好的父母,又怎能管理好自己的孩子?為人父母的第一節課,應該是情緒管理課,學會克服自身的沖動反應。
我見過一位幾乎從來沒罵過孩子的媽媽,我問她:“你女兒這么優秀,你應該很省心吧?”
她微微一笑,接著嘆了一口氣,說:“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有讓人省心的孩子嗎?我女兒犯的錯,一點都不少。我之所以不罵她,是因為我知道罵是沒有用的。每次看到孩子犯錯,我都會先深呼吸,然后提醒自己,一定會有更好的辦法來教育孩子,等我冷靜下來之后,辦法就冒出來了。”
這就是理智戰勝了情緒,只有理智的思考,才能給孩子提供正確的教育。
04
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二個原則是:不卷入戰爭,或者及時退出戰爭。
之前過年的時候,我去探親。親戚家有個四歲的小男孩,家人都說這個小家伙啊,頑皮得很。我才沒坐多久,馬上就見識到了。
他從陽臺那里拿了一把小掃把,笑哈哈地說他要掃地,然后走到我們面前,將掃把伸向了茶幾,把茶幾上的水果、點心掃了下來。
他媽媽連忙大聲地喝止,“你這熊孩子,又來搗亂!別掃了,快把掃把給我!”
小男孩一臉的不屑,連聲說道:“不給,不給。”
這時,他媽媽熟練地從沙發上抽出一根雞毛撣子,“不給是吧?那我就好好地教訓你一頓。”
小男孩見狀,轉身就跑了。你以為終于天下太平了吧,可沒過多久,他又拿出了一個大臉盆,笑嘻嘻地說自己要吃火鍋……
說到這里,不知道你看出來沒有,就像有些人喜歡坐過山車、蹦極和跳傘一樣,有些孩子覺得和父母作對也是一項驚險刺激的娛樂項目。
小孩也許未必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只是覺得這樣做很有樂趣。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斷絕這種不健康的心理需求。
如何斷絕呢?那就是避免和孩子產生沖突。
一個巴掌拍不響,當孩子嘗試著和你爭奪權力的時候,你的反應應該是——不爭。
05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不爭,那我這個家長的權威從哪兒來啊?不批評,那孩子怎么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
別急,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三個原則是:扔掉敵對心態,保持溫和的堅定。
最近在網上流傳的一個泰國媽媽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五歲的兒子一大早就鬧著不想上學,于是媽媽就干脆幫孩子請了一天的假,帶他出門撿垃圾。
他們沿著馬路去撿塑料瓶,開始的時候這孩子還挺興奮,可是沒過多久就喊累了。媽媽也沒批評他,只是堅持著帶他走了大半天,撿了一小袋的塑料瓶,去回收站那里換了兩泰銖,兩泰銖大約相當于人民幣的四毛錢。
賺了錢的小男孩很高興,對媽媽說想買冰淇淋。媽媽說:“冰淇淋要5泰銖,我們錢夠嗎?”
又走了一段路,到了餐廳門口,小男孩說想吃燕麥。媽媽說,你想買啊,可是這要15泰銖哦。
小男孩很累了,想坐車回家,卻發現自己辛辛苦苦賺回來的錢,連公交車都坐不起。
最后,又熱又累的他,對媽媽說了一句“我想上學”。
在上述的這個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打罵聲,沒有親子之間的沖突,母親只是堅定地帶著孩子去體驗,體驗錯誤選擇所帶來的后果。而這種體驗,比千言萬語更刻骨銘心。
是的,我們應該拋掉內心的那一句“我就不信我治不了你”,換成一句“我和孩子共進退”。面對自己的孩子,我們與其要一個聽話的下屬,不如要一個貼心的朋友。
所以,今后當我們再看到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拋掉你的敵對心態,然后用溫和的姿態給孩子創造一個從錯誤中成長的機會。最后堅定地告訴孩子:我很愛你,但有一些原則和規則是大家都必須遵守的。
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不負美好時光,盡享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