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假日博物館,
我是你們的貓館長~
有人曾說,藝術有兩個來源
一是理想,理想創造歐洲藝術;
一是幻想, 幻想成就東方藝術。
在中國的藝術歷史上,
有這樣一座聞名遐邇的藝術瑰寶,
其聞名于獨具東方特色的景觀名園,
亦蜚聲于園內建造的奇特的西洋樓陣。
它擁有的珍寶、名畫、古書、典籍
放眼東方無可比擬。
當年,一位西洋侵略者踏足此地時說:
“以為進到了一座走不到頭的博物館,
未曾聯想到是君王的住所。”
站在21世紀的今天來看,
目之所及全部人類對其的聽聞與初識,
恐怕都始于一場無可回頭的劫難。
“文物流失慘重,至今仍在尋回”,
像是一個讓人唏噓不已的固定搭配,
總是與它的名字一起被提及。
對于全部生于20世紀末,
21世紀初的人們來說,
我們從小便知它的名字叫做“圓明園遺址”,
而不是那個回不去了的“圓明園”。
圓明園算是博物館嗎?
有人可能會問,圓明園算是博物館嗎?
答案是,它有絕對的資格被稱作博物館。
圓明園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面積是紫禁城的五倍。在園林方面,它是當時匯集了中國各地園林藝術的綜合博物館;
在建筑方面,除了涵蓋中式風格建筑之外還有部分西洋樓陣的異域風景;
在收藏方面,有學者初步統計,流散在世界范圍內的文物達1500萬件左右;
而在文化生活方面,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六帝掌朝時的生活朝政、文娛奇珍都在圓明園里留有痕跡。
我們知道的歷史和另一個版本的歷史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英法聯軍提出要求,大清帝國打開門戶與西方廣泛通商。法軍率先抵達北京,占領了圓明園,不久英軍也抵達。彼時京城一片混亂,清軍未能阻擊,英法聯軍進而掠奪并燒毀了圓明園。
這是對于這段歷史最粗略的簡述,我們大多也止步于此。
按照歷史的時間線大致梳理的話,參考資料,是如下的發展走向:
咸豐十年(1860年)
農歷
8月22 | 英法聯軍入踞占領圓明園; |
8月23 | 英法聯軍在“正大光明”殿內匯合,為商議分派園內珍寶,開始了肆虐的洗劫與破壞; |
9月5 | 英法聯軍以正大光明殿為中心,派兵在圓明園內四處縱火。次日將正大光明殿及大宮門區也放火焚毀。 |
而有學者從英法兩軍的家書中甚至現存寥寥的親歷者口中了解到了額外的歷史。
一位叫阿爾芒·呂西的法國軍官在10月7日寫給家人的信中描述道:
“周圍的屋宇有多處地方著起火來,我和兩名軍官前往視察,皇家御苑大門敞開,所有人顯然都在趁火打劫,我為自己的后知后覺懊喪不已。”
蒙托邦將軍在回憶錄中也有寫道:
“很多窮人通過圍墻的缺口闖進圓明園。這些中國人搶走寶貝后會把贓物賣給京城里的商人,不少中國官員也趁機低價收購了很多藝術價值極高的珍品。”
兩位軍官對自己劫掠園中珍寶的事實供認不諱,但對于這番說辭,有人說,簡直是對貪婪和暴行的掩飾和辯護,而有學者確實找到了不少中方的記載,而事實卻也與之吻合。
有記錄稱:李慈銘在10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
“聞圓明園被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奪全物,至挽車以運,上方珍秘,散無孑遺。前日夷人退守,兵稍敢出御,擒獲數人,誅之。城中又搜得三人,一懷翡翠碗一枚,上飾以寶石;一挾玉如意一方,上有字一行,為子臣永瑆恭進;其一挾成皇帝御容一軸”。
66年后,一位叫陳文波的歷史學者訪問到當年在圓明園充當清道夫的77歲老人陸純元,這位親歷者的回憶恰好證實了王闿運的聲明記錄:
“比聞上既往熱河,自八月中秋之后,園內恐慌,往往徹夜出入,管園大臣亦不能統轄;至二十二日夜,英法兵即入園大掠。其實,當地人已先縱火焚掠,于是洋人繼之。掠之所至,焚亦隨之,至為慘淡。”
圓明園遭受的劫難促使許多研究者分析、記錄并加以總結。
有人說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尋回的機會渺茫,也有人就此戲稱圓明園流失的文物撐起了多少座海外的博物館。
面對這些來自巨人時代的審美遺跡,后人驚艷其皆由人類建造,亦嘆悲其任由人類摧毀。
如今一段歷史和文化的部分殘垣留在了北京西郊,另一部分身處異鄉,散落于海外的公立或是私人博物館中。
安家異處的文物們
安家異處的圓明園流失文物主要被收藏在歐美或日本,大部分被完好保存在世界聞名的國立博物館。
其中法國的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藏有3萬多件圓明園文物。當時侵掠行動的法軍司令將掠奪來的所有“戰利品”敬獻給拿破侖三世和歐仁妮皇后。
為了存放這些珍寶器物,歐仁妮皇后主持建造了中國館。法國的軍事博物館也收藏了大量乾隆帝時期的軍刀、劍和甲胄。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乾隆帝的案頭愛物之一《女史箴圖》,原畫作于東晉時期,現世界上僅存兩幅臨摹品,一幅藏于故宮博物館,另一幅于當年藏于圓明園,沒有躲過西人的掠奪先藏于大英博物館。
此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一把康熙的玉如意;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有經一番輾轉,而后被日本20世紀初紡織業巨頭—阿部房次郎家族(1868-1937)收藏后捐贈的《駿骨圖》。
圓明園文物回歸情況
圓明園文物流失多如牛毛,不過,我們最常聽到的,回歸情況也被廣泛報導的,就是原海晏堂前的水力鐘了,即十二生肖獸首水力鐘。
哪些獸首已回歸,哪些仍流存海外?我們可以捋一捋時間線,好對自己的歷史多一份了解。
*拍得跟回歸是兩件事,通常不一定在同一時間完成。
2000年——中國保利集團公司以774.5萬元港幣拍得獸首中的第一首“牛首”回歸,以818.5萬元港幣競得“猴首”回歸,最后以1544.475萬港幣拍得“虎首”回歸。
2003年——“豬首”是唯一一個目前未經拍賣,由何鴻燊先生出資從美國收藏家手中以基金捐款的方式,捐贈600余萬人民幣購得的。
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法國佳士得拍賣行分別以1400萬歐元被“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收藏顧問蔡銘超”拍得,由于對流失(掠奪)文物再拍賣的行為極為不滿,中方表示不予付款,文物流拍。后于2013年,由法國皮諾特家族正式購得贈返中國。
2019年——“馬首”由何鴻燊先生作為建國70年獻禮歸于國家文物局,現今回歸圓明園永久收藏。“馬首”銅像是在2007年蘇富比公司公開拍賣以“八國聯軍-圓明園遺物”專拍之名前,何鴻燊先生以6910萬元港幣購得,隨后宣布捐贈國家。
如今,牛、虎、猴、豬這幾件青銅獸首
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
鼠、兔兩件獸首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馬首是十二獸首中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
回到圓明園中的圓明園流失文物。
現今回歸圓明園永久收藏。
尾聲
對于歷史我們不提,
也無從提起“如果”二字。
“萬園之園”的輝煌和
一炬成灰的火光永遠留在時代中。
當年,一位隨軍英國牧師稱:
“若想寫盡圓明園景,形容淋漓、感知盡致,那么必須是要由一位身兼詩人、畫家、美術鑒賞家、中國學者和各種各樣的天才學識為一身的人物來完成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不可逆性,
某段歷史的見證者、親歷者也將成為
歷史的一部分。
當下的我們之于圓明園,
既是精神與血脈中的“當局者”,
也是時間與空間上的“旁觀者”。
“文明”替一代又一代的子民
見證著時代的興衰,
而作為既能造物也曾毀物的人類,
接受歷史,同時也思考、感知博物、藝術
與審美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的
可以共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