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 | 張岐
圖 | 張立君
何為拙勁
一般所說的力,是指普通人的常力,如人們走路和提拿重物等,都表現出一種力量,這是一種局部的、散亂而不集中的平常之力。這種常力如果不經過一番艱苦而系統的技擊訓練,要應付對敵實戰,則一般表現為僵力、蠻力、呆力,拳家們把這統稱為“拙勁”。
拙勁的表現:僵力、蠻力、呆力
僵力是在動作處于泛化階段時,主動肌和對抗肌同時收縮產生的合力。這種力使關節僵緊、肌肉僵硬、動作不準確;
蠻力是不按照動作的用力法則,而一味用力所表現的猛力。它使動作不順達,易斷滯而不連貫;
呆力是不能因對方勁路的變化而變化的直通子力,常表現為對方直來則直頂,橫來則橫抗。
內力
習慣上把體內的肌肉、骨、韌帶、關節、筋膜等組織的力稱為人體的內力,人體自身的運動以內力為基礎。
內力牽動關節,產生人體各部位間的相對運動。它作用于外界,可以克服阻力而使物體產生運動,也可以獲得外界給予的反作用力,引起人體的整個運動。武術運動中引起人體運動的“勁”,同樣是人體內力,從這一點說,勁與力是一回事。
所以《中國武術大辭典》對勁的解釋是:
(1)強:有力。
(2)猶作“力”。民間勁、力多通用。
(3)經揉練之力。武術界一般將經過反復揉練,并與武術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稱“勁”。這種勁善于變向,擅聚全身之勁發于一點,并能與武術技法緊密結合(見《中國武術大辭典》316頁)。
勁是習拳練武過程中經過特殊訓練而獲得的一種力法,如通過兩人身體及手臂的對接推擠靠撞而得的觸發之力等。
也就是說,拳術的勁,是通過肢體運動表現出來的一種融于拳術技擊的力。這種力,是在意識支配下,通過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的有序化配合產生的。
意識支配指神經系統對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配合是指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按照拳術動作的一定順序和規格,同時起動,同步運行,同時到達一定部位。肢體動作依靠勁為動力,動作的技擊規格又制約著勁的方向、大小和長短。
訓練有素者,能意到氣到,意氣到處,肌肉隨意識的支配而收縮或舒張(勁到),使肢體產生運動(形到)。意、氣、勁、形的統一,既能使全身的內力聚為一整勁,又能使此整勁通過身體某一部位發放出去。
顯然“勁”與通常所說的力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力”指大腦指揮下的肌肉收縮力;“勁”是意識支配下的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按照一定動作規格進行有序化配合產生的力,勁包含的要素比力多。
其次力作用外界時,往往是局部用力,而且作用面積大,壓強相對小;勁作用于外界時,強調聚全身之力(整勁)于一點發出,故作用面積小,壓強相對大,也就是攻擊力大。再次,力是先天具有的本能,傳遞較慢,變轉滯鈍,隨意性較小;勁是經過意識支配,經“有序化”配合而鍛煉獲得的、傳遞迅速、變轉靈活、隨意性較大。
勁發放集中,如寸勁、冷勁、彈抖勁、崩撞勁,就是勁法快速而集中的表現;勁是剛柔結合的體現,太極拳的“勁”應發自柔,柔里含剛,沒有充分柔和即不能產生真正的剛“勁”,只能是常人的粗莽魯笨之力。
因此,只有學會和正確運用肌肉、關節的協調放松及收縮,才能表現出剛柔結合的“勁力”。
勁和力雖然不是一回事,但不可把“勁”看得挺神秘,它們有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
應該說力是拳術勁法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力氣較大,那他就具備了練好太極拳勁道的基礎。概括地說,習拳者應將常力納入柔和,使強烈爆發力寓于柔中,通過實踐反復練習,一定能夠在太極拳技擊實戰中體現出上乘的勁道。
所謂活勁、內勁、功力,就太極拳的技擊功夫而言,實質上也都是一回事。
活勁指一發即回,含蓄于內,能隨意變化方向、大小的力;《中國武術大辭典》說內勁也是指經過拳術鍛煉獲得的一種能隨意轉換方向、變化大小的力。因其運轉隱于內而不顯于外,故名“內勁”。這種勁具有聚全身氣力于一點的威力,亦稱“整勁”。
內勁鍛煉注意以意識引導動作,以呼吸配合力的蓄發,從而提高神經中樞系統駕馭肌肉張馳機能和以氣催力的能力。內勁也正是經過長期內、外功結合訓練的人在體內蘊藏的一種勁源。
在外表上,這種勁力難以看出,但運用時,則顯出巨大的威力。拳家稱它寄于無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功力也是指技擊家內力的大小和技能所達到的程度。如言內力深厚、臂力過人。
就技擊技能的基本功夫而言,功力則是專指內勁攻防的威力。俗話說,力不打拳,拳不打功。力大者不如會拳者,若與拳家交手,只能敗北。只會拳腳而無功力,若與功深者交手,也必然潰敗。
近期熱文回顧:
點 ?【太極·長期約稿】重酬原創作者!等你來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