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就是陰陽相濟的辯證關系,體現在太極拳的一系挒運動、乃至一些細微的動作之中。一起來看看太極拳的八大關系吧!
一、上下關系
上下關系,主要體現輕沉兼備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雙手螺旋上提,而胸腰螺旋下沉,屈膝塌腰。同一支手臂,手腕上升、而手指、大臂、肘關節則下沉。
從內氣、內勁看,也往往是要求四成上升,六成下沉,對拉拔長,上下對稱,升沉統一。從技擊上看,則要求上下相隨,上驚下取,上引下擊;甚至是上、中、下三盤同時并取,,但支撐軀體的一條腿仍要屈膝下沉,以穩定重心。時刻注意做到上盤輕靈,下盤沉穩;四肢輕靈,腰下沉等等規律的要求。
二、內外關系
內外關系比較復雜,首先要求內外一體的整體勁。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內動帶外動,即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大小動作均要求丹田帶動。同時,外形動作的熟練,又促使內部運動。內外關系,還有一個意與形的關系。有的拳種重意不重形,甚至要意不要形。打拳時還要注意眼神所向,注重意念力的培養,使精、氣、神完美統一。
三、左右關系
打拳過程中要使自己身體象一臺秤,隨時保持左右平衡。其方法就是“左發右塌,右發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凡是右手臂發下沉采勁時,則重心必須偏左;左手臂發下沉采勁時,則重心必偏右。左手往前發勁,右時要后稱;右手向前發勁,左時必然后稱。
四、前后關系
“前去之中必有后撐。”前發后塌,逢前必后。同樣,后退之中必有前進。做到退中有進,前后兼顧。一般后退之步要以腳頓地發勁,又是一個前后一體,即后撤頓步所發之勁力與前手發勁既對稱又合一。
五、先后關系
即從反面入手的一種來回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發先蓄;欲要先給,欲給先要等等。技擊中的“聲東擊西”,先化后發,先引后擊,都是這種往復折疊勁的運用。
六、剛柔關系
剛柔相濟,剛柔互補、互孕,是太極拳的主要特征之一。剛柔相濟的勁力,是整體性的、螺旋式的、輕沉兼備的一種彈性勁。不論勁大、勁小,不論動作快慢,不論是蓄、是發,其勁力都是剛柔交濟,即陳鑫所云“五陰五陽稱妙手”。
七、順逆關系
順與逆的變化,是根據著力點的變化而變換。因此雙手、雙臂、雙腿,都是一順一逆,或雙順雙逆的折疊變化,其變化的依據往往是根據敵人力點的變更而變化。為了在順逆變化時避免飄浮之病,必須注意在手的順逆變換時要坐腕,,以腕為軸。同時,要注意垂時、松肩。注意不論梢節、根節,順逆變化都要走腰勁。
八、快慢關系
為了體現太極拳的節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間,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不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個拳勢,甚至一個動作,也要有快有慢。習拳時必須慢,慢方可動作到位,勁力到位,處處規矩。練單式則必須快,快方可練速度,練力量,以增功力。練功時慢,表演時快。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做到慢而不呆滯,快而不丟,快而不亂,慢而不可間斷。
打拳時處理好這些關系,其拳的功力和神韻就到位了。你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