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論中說到:“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查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現在地面上有一個重20公斤的箱子,我想把他從這里移動到另一個地方,首先得把它抬離地面。我們僅僅看抬離地面的過程。假設箱子足夠高,我無需彎腰就能抓住。下面是兩種不同的方法:
1、我身體保持直立,用手抓住箱子的把,手臂抬起,把箱子舉離地面。
2、我雙腿彎曲蹲下,用手抓住箱子后手臂保持不動,然后雙腿站直,箱子被舉離地面。
第一種方法中我們發現箱子被提高了一定距離,那么它一定要克服重力做工。這個功由誰來做?當然是由手臂的肌肉來做。
第二種方法中箱子被提高了同等的距離,做工大小與第一種一樣,只是做工的部位由手臂肌肉改為腿部肌肉。
做一樣的事情,但第二種方法則要輕松得多。
俗話說胳膊扭不過大腿。就是說腿部力量比手部力量要大,因為腿部的肌肉群明顯大于手部的,而且耐力也比手部的要好得多。一個健康的人原地跳幾下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無需特殊的鍛煉就能做到,但如果要你用手臂作支持來跳幾下,并且保持同樣的高度,那可就太難了。
能夠把腿上的力量運用到太極拳當中,去對抗對方局部的上肢力量,這不就是以大力打小力嗎?當對方用手來推你時,你只需要用力把腳往地上一蹬,對方手臂產生的推力必定不及你腳上產生的推力。
當對方用手臂的力量揮舞拳頭打來,而你用腿部的力量使人體產生平移,并以平移的動能去撞擊對方時,誰的力量會更大?誰會更輕松?
一般來說,練外家拳的人在減少運動量或上了年紀后會因為體能的下降導致力量下降,攻擊力大減。而練太極拳的人則在掌握了整體勁之后,只要還能走路便能保持大致相當的攻擊力。這是太極拳優于外家拳的根本原因之一。
再來看看太極拳是如何以快打慢的?
太極拳的以快打慢或者說以慢打快說的其實是同一個意思,因為快與慢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要搞清楚快和慢相比較的對象是什么。請看下面的例子:
假設兩個人身高一樣,臂長一樣,他們面對面站立,其中任何一個打一直拳都能擊中對方。如果此時要兩人同時出拳相擊并不得躲閃,則我們不用想都可以知道,誰的出拳速率快誰就能先擊中對方。這是正常情況下的以快打慢的思維。
再來看看以慢打快,現在必須換一個例子,因為上面的例子被規則(此時要兩人同時出拳相擊并不得躲閃)所限制,已經沒有以慢打快的條件了:
還是假設兩人身高,臂長,身體素質一樣。相對而站,現在其中一方突然轉腰發力,以一記擺拳攻擊對方,防守的一方只需低頭彎腰,剛好閃過擺拳的同時,以一記勾拳還擊其下顎。這便可以說是典型的以慢打快的例子。分析如下 :
設擺拳經過的空間距離是1米,速率是1米/秒,那么擺拳需要1秒鐘的時間才能到達目標。對防守方來說,低頭彎腰5厘米就可以讓開對方的拳頭(對方拳頭的長度為5厘米)因為只需要移動5厘米,所以移動速率可以比擺拳的速率慢很多,只要在1秒內完成就行。當擺拳落空的時候,因為慣性的原因,身體和手臂會繼續朝力的方向運動一段距離,這時兩人的空間距離一定會縮短。有可能防守方的拳頭和對方下顎的空間距離只有0。5米左右。此時打出勾拳的話,同樣用1米/秒的速率,因為距離的縮短,卻只用了一半的時間就到達目標,并且因為距離的縮短,對方極難躲閃。也可以說,用對方一半的速率,和對方用同樣的時間,自己還能擊中目標。這個例子說明,速率慢不一定就輸給速率快的,決定成敗的不僅僅有速率,還有距離(空間位置)。速率快可以縮短空間距離,空間距離大又可以拉長時間減慢速率,此兩者占據一條就可立于不敗之地,兩條都占全了那就一定占盡了優勢。
要完成上面這個動作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準確的判斷出對方的攻擊意圖,從而能夠在對方動作的瞬間采取合理的防守反擊。根據對方動作的速度,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跟上對方的節奏,保持動作的協調一致。在能夠有肢體接觸的情況下,盡量利用自己的聽勁能力,預先判斷對方的變化趨勢,做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身形、肢體運動的快,是快的初級階段,是看得到摸得著的。而這種“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意識上的快才是快的更高級要求。
最后可以做個總結:
1、就攻擊能力來說,太極拳雖然看似局部力量不如對方但整體力量還是要強于對方的,所以還是能以大力打小力。
2、在太極拳當中,強弱的概念并不是體格、力量上的簡單比較,而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的勢態,太極拳在打人時總能使自己處于順勢而對手處于背勢,所以是以強打弱。
3、太極拳以距離上的優勢來轉換為速率上的優勢,所以還是能以快打慢。
4、通過聽勁來掌控對方的變化,從而及時做出正確的應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快。這個快不僅僅指身體動作上的快,還指意識和勁力變化上的快。
5、我們通常理解的太極拳以弱勝強,以慢打快其實都是太極拳在防守反擊方面所用的手段,那是太極拳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那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