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藝術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基礎上的,強調的是“心隨筆運,取象不惑”的書寫性表達方法,形成了一種可以說在世界文化中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祥式,一種“寫”畫的藝術,氣韻生動的藝術,并主要通過宣紙、筆墨、水等繪畫媒介,展現了中國人在藝術上的創造才能和思想智慧,開創出了一種適合中國人思想和情感表達的有效方法。
墨,本身是色彩,所謂“墨分五色”就是說“墨”中包含了許多色彩其語言系統和審美定位已經完整確立,在此基礎上的創造和突破只能借助于畫家個體藝術才能與審美修養在時代生活中的敏感性發揮,這種創造發揮在豐厚傳統的背景上,創新的空間相對小,難度大;另一方面,色彩作為視覺語言因素,在傳播速度加快,范圍擴大了的現在,由于其豐富性而更具有的表現力,在當今世界更容易發揮感染的作用,也更容易被普遍理解和接受,這對國畫的擴展肯定是有積極意義的。
回顧歷史,傳統繪畫中的色彩與水墨,也本來就是同一民族藝術體系中有著同一審美機制的淵源一致而僅僅形式表現不同的兩個語言分支。這種語言分支的形成,僅僅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和說話人身份的不同而已。我們不必人為劃定水墨與色彩的界線,而應該以一種當代人不局限于具體的材料、手法,卻堅守著對民族色彩與筆墨文化趣味眷戀并適當借鑒西畫色彩經驗的態度去綜合、重整和當代性創造。因此,在這一探索道路中,風格、手法、材料的運用都是開放的層面,而所追求的藝術審美的理想,則是民族文化審美經驗的當代性體驗,是一個永遠處于開放形態的,隨時代生活的審美文化情境而不斷擴展邊界,不斷探索新趣味、新表現、新可能的創造實踐過程。
我們必須正視傳統水墨畫的語言形式和文化積淀與現代人文狀態所存在的對抗性?,F當代的生存環境以使人們遠遠脫離文人筆墨中“書法用筆”的語境,加之我們從小到大都接受的西式教育體系,西方后現代藝術對人們審美心理的影響,使人們難以理解、實踐、欣賞傳統筆墨中的書法用筆等因素。并且,“文人書畫同源同法的意筆審美觀,作為中國文人畫家傳達情感的一種獨特而成熟的手法,也同時限制了畫家感受自然的思維進程,林風眠尖銳地指出:‘中國畫停滯不前的三大原因之一,便是書法的技法限制了畫家對自然物象的感受和表現’。
從實踐的實際來看,在中國畫藝術中即使是最傳統而永不能改變的“墨”,也從原來即時硯磨而變為一種現成溶劑;從顏料的使用上擴充到水彩、水粉、丙烯、巖彩等西畫顏料;筆的使用上從傳統的毛筆到水粉筆、底紋筆等的綜合運用。這種非筆墨浯言如今都漸漸地被確認為中國畫的本體標準。我們正處在世紀交替的時代,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時期,藝術發展的規律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中國繪畫藝術的傳統應該是動態的,是活著的生命體,是由無數耀眼的“創造”的光環不斷連綿而來,又將展開去。將傳統筆墨語言與當代審美心理相協調,中國水墨人物畫也將注入各自不同的人格魅力,建立起當代的新的筆墨語言符號、風格符號和時代符號。
作為生活在當代的我們,應多對民族文化傳統進行深入探究,挖掘本民族審美理想性格本質,同時賦于傳統以時代的審美意識和哲學理念。在繼承傳統之精華的同時,理性地對待西方文化藝術的影響,把世界先進文化自然融入到本土文化中,讓其為己所用,適應當代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