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我們總是片面的喜歡看到某件事物所帶來的的積極意義,比如給孩子報補習班,我們總是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改善某一方面的成績,卻會忽略有些孩子會在在繁重的學業下,產生厭學情緒;又或者,我們總認為我們交給孩子的是對的,但卻會忽這些道理是否是適應這個時代的,人最大的錯誤在于只能片面對待人事,這些固有的思維方式,讓許多父母正在一步步“誅殺”孩子的未來潛力。
1.凡事不是非黑即白的
很多父母的思想觀念中,對事物的判斷是非黑即白的,這一點體現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大人們總想著糾正孩子在面對一些問題時,以孩子的角度觀來作答。
如西游記中有幾個主要人物這一問題,大人們的觀點總是會做答師徒四人,而孩子的觀念里卻只有兩個人,因為孫悟空和豬八戒不是“人”,這個答案或許在家長眼中是啼笑皆非的回答,但卻不得不承認,兒童的視角與成人思維存在巨大的差異化。
在我印象中,對于教育問答最美好的回答是是《城南舊事》當中父親對女兒的一番回答。女兒問為什么駱駝隊的駱駝總帶著鈴鐺,父親的回答是為了驅狼,而女兒卻認為是路途中的人們增加情趣的,這個時候父親不是糾正女兒的想法,而是說了“或許這樣更美”。這是讓人記憶深刻的教育問答,如果世間都是這樣的教育,或許孩子們的想象力會得到無限的發揮。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總在成人視角看的問題,有時候不妨換個方向看一看,也許有別樣的風景。
2. 傾聽大于說教
好為人師,這項行為在成人世界都是大忌,而許多家長們卻習以為常地把它運用到孩子教育上去,我們總習慣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可孩子們都沒有去嘗試,又哪里知道這些道理的意義。
我們往往都習慣以自己的成人經驗去事先做了判定,韓寒有句話對這一現象是個極好的概括,“道理知道一大堆,生活卻還是過得一塌糊涂”,在孩子的成長歲月,父母應該是作為傾聽者這一角色定位的,過于主觀化的教育方式,讓我們太習慣先入為主了,根本不管這些東西是否是孩子需要的嗎?必要的嗎?
父母最大的睿智在于傾聽孩子的想法,然后給予自己的建議去引導,而不是長官意志般的下命令,讓他去做什么,不讓他做什么。
3. 金錢對于他真正的意義
在現代社會,社會資源快速流通交換,而資源的標準化衡量物,金錢貨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導致了不同家庭,便有了不同的金錢教育觀。
平民家庭一般都在加重孩子的金錢觀,這樣環境出來的孩子,往往都是用夢想給金錢服務,他們會想成為各式各樣的社會角色,來獲取貨幣,而沒有其他夢想所帶來的的意義,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會對金錢觀念淡化,如此環境下孩子會讓金錢與夢想服務,作為個人角度來說,這是個極好的的發展態勢,但過于淡化的金錢掛念,往往會讓人在實現夢想時的花費成為一個天文數字,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兩種金錢掛念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有偏差的,金錢是人生的外皮,他或許能讓我們的人生過得看似美麗,但真正決定我們人生骨肉血液的是保持不偏不倚的金錢觀,不做金錢的奴仆,也不做金錢的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