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會思考的人,在社會上難以立足。即使這樣的人在家長全力以赴的推動下,早早超越同齡人考上了名牌大學,原來的優(yōu)勢也會漸漸退化。
因為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在大學缺少父母的庇護下,他儼然寸步難行。
嚴重的話,這些昔日曾讓父母引以為傲的孩子,后來成為在家打游戲的啃老一族,缺乏自理能力的退學少年。優(yōu)才生如今成為家里的累贅,不得不說是教育的失敗。
《讓孩子學會思考:家長能教的最重要的事》的作者達琳和羅恩二人都是執(zhí)業(yè)臨床心理醫(yī)生。
他們深諳兒童心理,對于兒童普遍存在的學習、社交等問題,能夠深入剖析,從而幫助了不少有著教育困惑的父母。
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家長容易犯的五種錯誤,并明確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責任尤為重大。
關(guān)于如何避免用錯誤的行為教育出低能的孩子,本書給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法。與其說是讓孩子學習怎么思考,不如說是為家長指點迷津。
作為二胎媽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因為教育的無知影響到孩子的獨立發(fā)展。只有會思考的孩子,才能把握人生的主動權(quán),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意識地警惕五種陷阱,才能懂得什么樣的教育可以培養(yǎng)出獨立、自信、有擔當?shù)暮⒆印?/span>
“解決陷阱”從字面可以看出,孩子的問題完全依靠父母來解決。
和朋友聊天深有感觸,現(xiàn)在的孩子依賴性很強,學習主動性欠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人為他們承擔。
說一個例子就明白了。
一進小學高年級,老師假期會布置一些打印作業(yè)。然而打字并不是丫頭的主修課,平時很少用電腦打字。這讓她犯了難,她提出讓我?guī)退蜃郑伤齺砜谑鲆獙懙膬?nèi)容。
以前,覺得孩子小,手把手教她又嫌麻煩,我都替她代勞了。交上去的作業(yè)看上去很完美,實則是我剝奪了她成長的機會。
既沒有鍛煉打字,其它的能力也有所缺失,反而有了依賴和畏難的心理,“不行,媽媽我做不到,打字太難了。”
那次,我決定改變態(tài)度,對丫頭表明了立場。
丫頭沒有辦法,只能動手自己做,她費勁地敲擊著鍵盤上的字母,速度逐漸增快,最終她戰(zhàn)勝了自己,看著自己的作品,她滿心歡喜。我知道下一次的打印作業(yè)不用我?guī)退恕?/span>
消防員救火必須及時,而家長卻站錯位置,恨不得搶先為孩子傾盡所能。
原本以為是為孩子好,可孩子卻在寵溺中成了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他們會認為家長所做的一切是理所當然。一旦自己的心愿沒有得到滿足,他們的情緒就會波動,把不滿發(fā)泄到關(guān)愛他的人。
就像我們熟知的一個生活現(xiàn)象,每天早上媽媽都會為孩子在瓶里倒好溫度適中的開水。有一天,時間趕得匆忙,來不及晾涼的開水喝到嘴里很燙嘴。
不懂事的孩子開始埋怨媽媽,卻不曾想到媽媽是怎么盡心盡力為他服務(wù)的。
因為他從沒有做過家務(wù),全家人都是圍繞著他,隨機等待他的指令。隨叫隨到的舒服日子,孩子又怎么能體會到大人的辛苦。
另一方面,電子時代的便捷讓人們能省事則省事。少了當面交流的機會,信息也能得到及時的回應(yīng);少了等待時間的狀態(tài),需求在網(wǎng)上搜索立刻得到滿足。
這樣無形中催生出交往的假面人,或是缺少思考能力的伸手黨,孩子難以在現(xiàn)實中解決問題。
即刻滿足的心理勢必養(yǎng)成一個不具有同理心的人,以及欠缺對事物的洞察和思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太多的家長都不愿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即使孩子是人中龍鳳,一些父母也時刻有著危機感,生怕孩子掉出尖子生的行列。
熱播劇《小歡喜》里,在面對孩子的關(guān)鍵時刻,高考生家長的壓力可想而知。女強人宋倩特別看重孩子的學業(yè),處處監(jiān)督孩子的日常作息。
名列前茅的女兒只要成績一下滑,她就愁容滿面,根本不顧及女兒的心理。
可以說她把個人的夢想強加到了孩子身上,讓孩子在負重前行。在她看來,凡是與學業(yè)有關(guān)的活動才允許孩子參加。
起初,她反對孩子當志愿者做演講,后來她發(fā)現(xiàn)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便把展覽館搬到了家里,讓她當成任務(wù)似的練習。
控制無形之中給了孩子不少的壓力,而宋倩始終認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
現(xiàn)如今的孩子都生在蜜罐里,不愁吃不愁穿。無論家庭條件好與不好,很多大人們都省吃儉用,只為給孩子買名牌商品。這也助長了孩子們的攀比心理,對隨意得來的東西并不知道珍惜。
他們不知道他們身上穿的,手里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掙來的。更不會體味勞動的真正意義。
事實上,動手參與可以鍛煉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做一件事預(yù)先做好準備,全盤考慮事情的完成難易。在統(tǒng)籌安排下,做出具體的行動。
而行動又會考驗人,當一件事由自己獨立完成的時候,他更能體會父母的不易,明白做事的復(fù)雜,也會朝著目標努力前行。
如果家長為孩子準備好一切,那么有得必有失,孩子自然就缺少了自食其力的能力。
不得不承認,我們在批評孩子同時,內(nèi)心也在背負著壓力,譴責自己不該對孩子太過于嚴厲。
現(xiàn)在的小孩大部分都是老人在家里照看。父母都是雙職工,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不能照顧孩子,難免有愧疚感。
其實大可不必,父母的行為孩子都看在眼里,優(yōu)秀的品質(zhì)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深遠的。
在一檔節(jié)目中,一位媽媽在回想起孩子小時候,她選擇讀研在外工作,沒能好好照看孩子,一直有些自責。如今孩子長大了,她很欣慰懂事的孩子說出的話,
“在我小的時候,媽媽沒在身邊會想媽媽,可是媽媽是我的驕傲,我以她為榜樣,她這么做也是為了家庭的考慮,希望給我提供好的教育條件,我從媽媽身上看到了堅持。”
女兒很優(yōu)秀,她現(xiàn)在也是一枚妥妥的學霸,懂得任何事情要靠自己的付出才有結(jié)果,她早早就學會了獨立自強。
看完這本書真是恍然大悟,很多問題的癥結(jié)不解就開。
夸獎一個孩子聰明,并不能客觀地評價孩子的整體能力水平。當然,決定孩子一生的并不只有學業(yè)成績,人們往往單純地通過評判孩子的成績,來斷定孩子未來是否有出息。
很多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恨不得給孩子提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教育條件,以為學習是第一位的。
凡事大包大攬,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殊不知他們認為對的教育方式,恰恰會害了孩子。
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只能使成為凡事依賴,在問題面前裹足不前的人,等到成人以后,無法融入社會,甚至基本的交往都成了心理障礙,更不用說自力更生了。
現(xiàn)實情況是,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是個人能力的發(fā)展,包括如何統(tǒng)籌時間,與人積極協(xié)作,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等等軟實力。
正如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所說,知道家長不可能幫她一輩子,我們的“幫助”就是盡量讓她自己去做;我們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許她把事情做得一團糟。凡事應(yīng)該讓孩子自己去考慮、去做,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學會做得不錯。
家長的任務(wù)是激發(fā)孩子的自信心,放手讓他們追逐夢想,盡早讓他們明白奮斗的意義,這才是教會孩子獨立思考的正確教育方式。
把時間交給閱讀
成長看得見
作者:微笑桔子。喜歡英語、閱讀和寫作,對文字有一定的敏感度,擅長寫書評。學習能力強,并積極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