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諾貝爾獎就會在全球掀起一次好奇心:究竟誰能獲得那個名份比獎金重要得多的得主?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畢竟這個獎與我們的錢包有點關系。
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阿巴希.班納吉和艾絲特.杜弗洛)夫婦,以及哈佛的邁克爾.克默。
這三位得主,主攻“發展經濟學”。何謂發展經濟學?所謂的發展,就是指發展中國家,也就是說,這是研究窮人和落后國家的發展狀況,主要解決窮人如何翻身的問題。
最底層的10億窮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貧困線之下。數萬億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們于水火之中,他們,依然深陷貧窮的陷阱,前路不明……為什么貧窮?為什么窮人擺脫不了貧窮?班納吉、杜弗洛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此合著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
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貧窮的本質是什么?讓我們來逐一分析:
大部分人認為,窮人之所有窮,主要是因為懶+笨。但是,香港的一部紀錄片《香港富翁變形記》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窮人不是因為懶+笨。
《香港富翁變形記》的富翁是香港田家公子田北辰。他家市值百億,有錢有才。在節目中,他不能動用自己的錢,他必須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去改變窮人的現狀。他信心滿滿地以為自己有足夠地勤奮和聰明,能改變窮人不能改變的一切。
為了每天的飯錢和睡鋪的錢,他不得不先做環衛工人的活,時薪25港幣。他原以為在掙到錢之后,還有余力來改變現狀,比如,有余錢去做其他事,有更多的時間去知識變現。可是,當他工作了2小時,就累得腰酸背痛,已經無力再去做更多的事情的時候,他才意識到,窮人不是懶,也不是不夠聰明,而是,他們已經喪失了變富裕的平臺,現狀已經讓窮人無力去掙扎獲得更多。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很多自律的人更容易致富。例如,世界首富們都能工作到八九十歲才退休,他們一直工作到很晚,工作行程安排得滿滿,從早上6點一直到晚上9點,996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相反,很多窮人喜歡玩游戲、看電視,那些休閑愉快的娛樂活動常常更受窮人的歡迎。
為什么貧窮的人不去投資自己的學習?為什么貧困的人反而更容易沒有生活規劃?是因為缺乏上進心嗎?
2019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說,不是!
他解釋了其背后的經濟學原理:因為貧窮的人生活往往有更多的煩惱,所以相對而言,他們更需要減輕煩惱的工具——比如電視、手機、垃圾食品和游戲機。而學習的回報時間太長,就像上面懶+笨里所說的,窮人們等不及了。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做了這么多研究,就是要告訴大家改變貧窮的方法,不然不是白讓他們拿諾貝爾獎了嘛(雖然這個獎不是我們發的)。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告訴我們,也許馬上變成富翁是很難的,但有生之年,窮人有辦法實現階層躍遷,從貧困到中產。
是去創業嗎?不!不!!諾貝爾得主是這么回答的:對于極端貧困人口來說,要獲得創業所需要的本金難于上青天。
那究竟是什么??快點告訴我!!
咳…咳…哪有這么容易告訴你方法。不過,小編特意把書從頭翻到尾,諾貝爾得主是如此說的:……相對而言,各國政府的工作機會都非常穩定,這會讓窮人有機會進行長期投資,增加自己的思維“帶寬”,進而實現家庭從貧困到中產的躍遷。
秘密就在這里,你看懂了嗎?
我悄悄地告訴你,我的解讀是,窮人要翻身:最好去當公務員。
當然,還有更多的方法,想改變貧窮,還是自己看看這本《貧窮的本質》吧。
你想知道的,里面都有,修行在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