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腦供血不足俗稱慢性腦缺血,常是腦梗死和老年癡呆的前奏,危害性極大。據統計,65歲以上人群中,約三分之二的人存在慢性腦供血不足。
由于慢性腦供血不足癥狀隱襲、發展緩慢,許多老年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其“偷襲”,由此釀成了嚴重后果。
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表現及危害性
Chronic cerebral insufficiency
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很多,多呈隱襲漸進,臨床上最多見并且易被人忽略的癥狀有:
1、頭暈頭痛
如頭昏沉、頭腦不清楚、頭脹痛、頭悶痛、頭暈目花、頭暈耳聾。
2、失眠或嗜睡
如失眠多夢、睡眠淺易醒,或整日昏昏欲睡,飯后犯困。
3、記憶力減退
如新近發生的事卻記不清,常用的電話號碼、熟悉的人名記不起來。
4、眼耳不適癥狀
眼脹痛、懶睜眼、霧視等;耳鳴、耳閉氣或聽力減退。
5、平衡障礙
表現為步態不穩、行走緩慢、行為舉止均力不從心。
6、性格變化
如變得孤僻、沉默募言或表情淡漠;或多語、心煩易怒、固執自私等;有的可以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或智力衰退,甚至喪失正常的判斷力,這些都與腦供血不足有關。
長期的慢性腦供血不足,會使大腦產生慢性缺血、缺氧的癥狀,使腦實質發生廣泛彌散性病變,腦的整合機能就會明顯受損。久而久之,可引起腦白質脫髓鞘、短暫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血管性癡呆,甚至是出血性腦血管病等。
研究證實,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全腦血流量減少,但各功能區血流降低程度不同,影響情緒和認知的顳、頂、額葉血流量降低程度最明顯,是缺血性卒中(急性腦梗塞)、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等多種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如果發現早,早干預可以逆轉;如果發現不及時,并且沒有進行治療和干預,最終會發展為嚴重的腦血管疾病。
如何防治慢性腦供血不足
prevention of disease
1、早發現,早治療
實踐證明,腦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的,正確治療往往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若診斷為慢性腦供血不足,可給予抗血小板和抗凝血藥物,有利于腦部的血液供應,降低腦缺血的發作。
2、控制易患因素
重點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等,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忌食高糖、高脂食物,避免肥胖,還要做到戒煙限酒等。
3、合理膳食
飲食宜清淡,少吃糖和鹽,適當多吃新鮮蔬菜(如洋蔥、西紅柿等)、水果、魚、黑木耳以及少量的醋等。均可以起到抗氧化作用,延緩腦動脈硬化的發生。睡前最好喝一杯水。
4、適當運動
如采取快走、慢跑、散步等運動方式,每天30-40分鐘,保證每周至少5天,或進行打太極拳、垂釣等休閑活動。
5、保持良好的心態
平日可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如唱歌、跳舞、書法、打球等,調節性情,增強大腦思維活動,避免情緒激動和疲勞用腦。
摘自《健康指南:醫療保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