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中國藝術獨特的審美意識,它不滿足客觀事物外在形式的臨摹,而試圖在有限空間中,表現無限情感,塑造出「意外之意」和「象外之象」。
傳統繪畫中的天地山河,雖然不具有狹義的生命形式,卻成為滋養精神生命的養料,成為審美意境的源泉和內核。通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體現出虛與實、動與靜、情與景的完美統一,從而引發觀賞者無限的感慨和想象。
本文特別精選中國五大傳世名畫。它們不僅記錄了中華綿延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橫亙萬里的錦繡河山,更是流動的歷史和無聲的樂章,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
由于歷史悠久,年代久遠
已盡可能呈現高清全景圖
中國五大最經典傳世名畫
其中一幅還是外國人所作
▼
01
《清明上河圖》
乾隆時期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絹本設色
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以及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不僅是北宋時期城市經濟情況的真實寫照,也是都城汴京當年的繁榮見證。
《清明上河圖》描繪廣至遼闊原野、浩瀚河流、高聳城郭,細到舟車釘鉚、攤販商品、市招文字等各式繁雜的景物,內容之豐富,場面之浩大,古今罕有。
統一而富于變化的圖畫中,細致描繪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種車船二十余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
其間大街小巷,店鋪林立,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罷,饒有無窮回味。
所有景象細節都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關系恰到好處,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
《清明上河圖》氣勢宏大,構圖嚴謹,技法嫻熟,用筆細致,充分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
《清明上河圖》全卷主體突出,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清明上河圖》不僅是一件偉大的藝術珍品,同時也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清明上河圖》之后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被譽為「中國五大傳世名畫」之首。
02
《千里江山圖》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絹本大手卷
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全幅整絹畫成,有清弘歷題詩,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紙有元朝李溥先的題一。打開卷軸包首,引首即可見朱紅印章數枚,以及卷首題詩。
《千里江山圖》描繪崗巒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淼的江南山水圖。
其上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游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刻畫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
開首高山之巔直入云霄,其后丘陵連綿,崇山峻嶺,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從前景山巒村居起勢,隔岸畫群峰秀起,兩翼伸展漸緩,與起勢的山巒遙遙相對。
翻過兩重山可見幽深的宅邸,處處可見白衣隱士且走且停,似在賦詩作曲。繼續前行,又是一座其上有涼亭的橋。繼續向前便臨江了。遠景煙波浩渺,層巒起伏,猶如仙境。
登岸后,懸崖山路九曲盤旋通向深處的庭院。山間瀑布,掛掛濺瀉,復流大江。從高遠至深遠之景,引人入勝。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橋蔚為壯觀,中間建有宮殿式樓閣,宛如彩虹般壯觀。
此段群峰參差節奏明顯加強,峰勢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瓊島氣勢延展。近景山巒和漁村與瓊島相連。
與此相連又是亭亭群峰,卷前題詩山中村莊、帶有涼亭的古樸小橋,簇擁著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際,達到高潮。
高峰左邊峰巒,與深入畫里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回轉成為第二段結處。漫步于此,意味無窮。
跨江大橋上岸,翻山越嶺見一處平原,村落房屋錯落有致河灘漁船逍遙自在,舟行水中可見隔水兩山遙相呼應,岸邊綠地生機盎然,翻山越嶺方至巔峰之下。
第三段節奏漸趨平緩,島下平鋪漁村,舟帆點點,起承接作用。卷左下部畫近景坡岸與之相連接,突起的秀峰其勢向上伸過江面和遠山,結住開起之勢,總結全卷。
構圖運用平遠、高遠、深遠的結合,展現自然的鬼斧神工:綿亙山勢,幽巖深谷,飛瀑激流,舟楫亭橋,茅蓬樓閣,以及捕魚游賞等活動。
全卷充分展現了「可游可居」的思想境界,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樂享其中,達到「乘物以游心」的理想境界。
《千里江山圖》全面繼承了隋唐以來,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山石皴法以披麻與斧劈相結合,綜合了南、北兩派的特長。又于單純中求變化,豐富了視覺表現力。
《千里江山圖》雄渾壯闊,氣勢磅礴,既寫實又富理想。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是「中國五大傳世名畫」之一。
03
《富春山居圖》
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紙本水墨
縱31.8厘米、橫5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幾經易手,并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后半卷《無用師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由六張紙接裱而成,約七百公分的長卷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
第一部分:剩山圖以渾厚大山拉開序幕,峰巒收斂鋒芒,「長披麻皴」筆法層疊堆砌,厚實的質地突兀于霧氣迷蒙的山巒。
第二部分山脈轉折,樹木土坡、房屋江舟更有層巒環抱、山野人家的蕭瑟感。近處松柏呼應遠處山勢,承先啟后路轉峰回。
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墨色空間變化最豐富,畫筆突轉,皴染的山坡與平靜的江面延伸,疏離秀麗,濃墨細筆勾勒水波絲草,闊水細沙,風景靈動。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眼隨畫面游走,水之窮絕處恰是云之升騰時,哲學文字的意蘊轉為山石云水的互動。
第四部分施墨最少,水沙留白如同四季,時間流逝歲月匆匆。像極了春夏秋冬,從前三部繁華蔥榮、大氣磅礴,轉至第四部繁華落盡,肅靜蒼茫。
第五至六部,兩只小舟并行江中,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空間中細若塵埃。遠山處線描墨帶交織,延續在后面的留白之中。
畫中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中國山水畫絕非簡單的描摹自然,而是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態度和追求的表達。富春江漫長江水在千年的時光里,流過淺灘激流、高峰低谷,歷經春夏秋冬四時變幻,最終繁華落盡,靜觀天地。
《富春山居圖》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隱者悠游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
《富春山居圖》絕非一張畫,而是一個哲學,一種生命的態度。在此,積壓數年的亡國之痛還原山水之間,終不論朝代興衰,隱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富春山居圖》為「中國五大傳世名畫」之一,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完成。
04
《漢宮春曉圖》
明代 仇英
《漢宮春曉圖》
絹本重彩
縱37.2厘米,橫2038.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漢宮春曉圖》以鼎盛與繁華象征的「漢宮」,引人無限遐想的「春曉」為題,用華麗的筆墨再現了宮中嬪妃的日常。
除美女群像外,林木奇石與華麗宮闕穿插掩映,更融入琴棋書畫、鑒古、蒔花等文人雅興。勾勒秀勁而賦色妍雅,鋪陳出宛如仙境的瑰麗景象。
畫中后妃、宮娥、皇子、太監、畫師凡一百一十五人,個個衣著鮮麗,姿態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其中,亦包含有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畫像的故事。
畫作人物與背景相融,裝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斗草。
另有對鏡、觀畫、戲嬰、送食、揮扇等千姿百態。處處輕松活潑,歡喜有聲,既有情節的趣味,又兼顧形象的豐滿。
結構布置巧妙,拉動縱橫空間的同時,人物錯落有致,畫面張弛有度,布局舒展自如,人物安排恰到好處,簡繁得當。
色彩上,《漢宮春曉圖》以工筆重彩的筆法表現,背景以青綠山水勾勒,工整精艷。設色中融和渲染、點皴,透出文雅清新的韻味,研雅鮮麗,朝氣蓬勃。
審美觀念上,仇英將主觀意趣與自然之境相結合。高臺樓閣、綠樹叢林、潺潺流水、鳥語花香,渲染出嫻雅幽然的境界,以及宮廷生活的浮華與絢爛。
至于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細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
仇英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稱為「明四家」 ,尤以「重彩仕女」著稱于世。《漢宮春曉圖》在仕女畫中獨領風騷,被譽為「重彩仕女第一長卷」,「中國五大傳世名畫」之一。
05
《百駿圖》
清代 郎世寧
《百駿圖》
紙質稿本
縱102厘米、橫813厘米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意大利人郎世寧,1715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開始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
清代是中國宮廷繪畫的頂峰,郎世寧融中西技法于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全新畫風,深受歷代帝王器重。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繪畫技法的影響下,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清代宮廷畫風。
郎世寧善畫馬,《百駿圖》是其平生百余作品中的杰作。描繪姿態各異的駿馬百匹,放牧游息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
郎世寧以中國傳統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視,顯示出中西兼容的絕美畫風。
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富西方透視的立體感;但松針樹皮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線條皴擦等,仍深諳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精髓。
全卷色彩濃麗,構圖復雜,風格獨特,別具意趣,乃「中國五大傳世名畫」之一。
無論是江山萬里的豪邁
亦或是家國故土的情懷
無論是市井人情的世故
亦或是宮闕凡靈的日常
中國經典五大傳世名畫
歷經時間洗禮流傳至今
愿予你一眼千年的感動
聲明:本平臺是用于學術交流與討論,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