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熒幕面前消失許久的女演員馬思純,首次在微博公開了自己患上抑郁癥始末。她稱導致抑郁癥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還是和家庭的教育有關。 她自身的經歷導致了她變得很不自信,有十幾年沒睡過好覺,直到最后身體爆發,她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生病了,從此也懂得沒有什么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2020年12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常繼樂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工作壓力都在明顯加大,我國居民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的人群逐漸增加,民眾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根據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抑郁癥患病率達到2.1%,焦慮障礙的患病率是4.98%,抑郁癥和焦慮癥患病率接近7%。
也許你并不覺得生活中有如此多的精神類病人
那是因為精神障礙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實際上精神疾病非常普遍
大概有300多種
??最常見的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
睡眠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甚至??精神分裂癥……
抑郁癥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抑郁癥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識別率、就診率、治愈率低等特點。該病是一種“精神感冒”且非常普遍,幾乎每個人都有過抑郁狀態,部分人確診為抑郁癥。
抑郁癥表現
抑郁癥突出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及意志活動減退的典型“三低癥狀”。而很多疾病表現,往往被當成軀體疾病診斷,如心絞痛、頸間背部疼痛,胃腸道問題,實際上就是抑郁癥;此外腦卒中、糖尿病、癌癥等,也常常會共生抑郁,會顯著影響軀體疾病的恢復。
怎么判斷
正常的不開心和抑郁癥的不開心?
正常的「抑郁情緒」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在遇到具體生活事件后,一種不愉快、煩悶、壓抑的內心體驗,是人們正常的與生俱來的情感反應。
比如,丟了手機會郁悶,被罵了會不開心,失戀了會難過,工作、學業遇到艱巨挑戰完不成時會覺得焦慮。
這種情緒是短暫的,通過傾訴、運動甚至吃一頓火鍋、睡一覺就可以調節,一般在2周之內就可以緩解甚至消除。
而「抑郁癥」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抑郁患者的情緒低落跟某件具體的事件沒有直接關系,或者是因為一般人認為無足輕重的小事而爆發,或者時間久遠的“錯事”又復出腦海難以下沉,或者說物是人非、時過境遷,而悲傷/內疚/羞愧/后悔/抱怨情緒卻仍然無法解除,常常呈現出讓人難以理解的不開心、入睡困難、早醒、自責、甚至有自殺念頭,與其處境不相稱,給人以“小題大做”的感覺。
同時,抑郁癥的癥狀持續時間較長,以周、月、甚至以“年”來計算的。
為什么會得抑郁癥?
有人說是因為想太多
有人說是因為太敏感
有人說就是閑出來等等解釋
……
實際上,抑郁癥與多種因素有關聯
1.性格因素
研究表明,自卑、悲觀、敏感、偏執等性格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癥,這些性格的人一般都不善表達,把壓力和負面情緒長期積壓在心里,長期以往就會陷入嚴重的焦慮和絕望中。
2.遺傳因素
抑郁癥雖然不是遺傳病,但是父母是抑郁癥患者的人,抑郁癥的風險要比正常人高10%-13%。還有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親屬患病率比普通家庭高10-30倍,而且血緣關系越親近,患病率越高。
3.環境因素
包括家庭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對自身心理健康發展不利的家庭和環境因素,比如失去親人、失戀、失業、人際關系緊張的情況下,其的負面情緒得不到緩解,很容易導致抑郁癥的發生。
4.生物化學因素
研究表明,腦內生化物質的紊亂是抑郁癥的病因之一。睡眠障礙、服用含有激素的藥物等,會導致腦內多種神經遞質紊亂,改變情緒,引發抑郁癥。
自測:你有抑郁傾向嗎?
抑郁自評量表
(點擊大圖查看)
評分方法:
1.粗分:將20個項目中的分數相加。
2.標準分:粗分乘以1.25。
評分結果解釋:
1.粗分的正常上限為41分,分值越低狀態越好。
2.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提醒大家:自評量表僅作為一個參考,是否患有抑郁癥,要去正規醫院由專業醫生判斷)
如果 標準分≥53分 ,建議到專業的心理健康門診接受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抑郁癥和大部分疾病都一樣,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最好是在剛剛出現抑郁情緒的時候,及時尋求心理干預,從而避免抑郁癥。
如果 標準分<53分 ,無明顯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缺乏或疲勞感明顯癥狀,但自覺“壓力山大”、精神狀況不佳,可以嘗試一些常用的減壓方法緩解壓力。
常用減壓方法
1.正確認識自我,放平心態。
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客觀地評價事情、評價自己,擁有一顆坦然面對成功與失敗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暢。
2.適當的合理的情感宣泄。
通過宣泄內心的郁悶、憤怒和悲痛,可以減輕或消除心理壓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潰,恢復心理平衡。比如傾訴,將心中的憂愁、煩惱、痛苦、悲哀等等,向你的親朋好友、你信賴的人傾訴出來,自言自語也行,對身邊的動物講也行。
3.適當的娛樂、運動等,轉移注意力。
當悲傷、憂愁情緒發生時,先避開某種對象,不去想或遺忘掉,可以通過適當的娛樂(比如聽音樂、讀書、下棋、打牌、繪畫等)、運動等活動,使緊張情緒松弛下來,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緒得到緩解,使心情趨于平靜。
我們或許明白
每個人都可能有精神狀態不佳的時候
與別人傾訴自己的煩惱也是正常之舉
但是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家人或同事
因為抑郁或焦慮而需要幫助
你會因為害怕說錯話而不去幫助他們嗎?
下面這個短視頻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人生道路
壓力無處不在
無法逃避的
如何有效地應對壓力
如何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以促進身心的和諧統一
是貫穿于我們一生的必修課
不管有多難
別忘了給生活比個耶!
供稿:急性傳染病防制所
部分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時報、39健康網、深圳衛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