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彎腰還是抬腿
位于腰椎兩側和骨盆內面組成,由腰大肌和髂肌組成。
圖片來源:骨盆解剖及功能訓練圖解
髂腰肌是唯一一塊從腰直接連接到腿的肌肉,肌肉附著點較多,后方比鄰肌肉有腰方肌、豎脊肌等,腰叢神經行于其中,影響極為廣泛。
髂腰肌是脊柱穩定性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調整脊柱腰段、骨盆的空間位置,對維持脊柱-骨盆-下肢的穩定性十分重要,是維持人體姿勢的重要肌肉。
它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走路、跑步、上樓等,髂腰肌提供70%-80%的屈髖力量來源,綜上述可見:結構決定功能,當髂腰肌出現問題時,可導致腰部及下肢疾患。
當我們處于坐位的時候髖關節屈曲,這時候髂腰肌和股直肌處于松弛狀態,得不到正常的伸展活動,時間一長,將造成這兩塊肌肉發生不同程度的短縮。
在日常生活中,髖關節在做急性屈伸等動作時,極易造成同側髂腰肌因急性收縮和牽引而損傷。
尋找腰大肌位置
患者仰臥位屈髖屈膝,放松腹部肌肉,治療師用三根手指平行人體正中線,雙手手指放置在患者肚臍左側位置下壓。此時患者均勻呼吸,在患者吐氣時,治療師指腹進行內外撥動,順勢向下進行按壓觸診,感受韌性結構組織。
在此基礎上患者反復做屈伸髖動作,治療師感受腰大肌在指腹下的滑動。該動作可加強手法上對腰大肌的松解療效。
治療師用兩根手指平行人體正中線,雙手手指放置在患者肚臍右側位置下壓進行觸診。
注:手指寬度以患者手指寬度為參考標準。
尋找髂窩位置
患者仰臥位,治療師找到其髂前上棘位置后,貼著髂骨面,由指腹沿著髂骨面的邊緣,慢慢向下進行按壓觸診。
尋找小轉子位置:
患者仰臥位,治療師輔助其去髖外旋,將患者小轉子暴露到淺表部位,通過尋找腹股溝韌帶來進行定位。通過髂前上棘以及恥骨結節兩點連線確定腹股溝韌帶,腹股溝韌帶中點向下進行按壓感受凹陷位置,即為內側骨三角,沿著該處斜向外下方位置進行按壓,當手下感受到抵抗感時,在該處進行環形觸診。手下感受到圓隆突起位置即為股骨小轉子。患者在此處感受到酸脹感可進一步證明該處為股骨小轉子,即為髂腰肌跨過髖關節在此處的附著。